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二十三章 民窯國寶

    周至說道:“看來柴叔是留意過青花的人,我也是非常喜歡,正好可以交流交流。”

    老柴有著自己的想法:“肘子你自己都說了,宋前無官窯,可這青花乃是明代才有的東西,這個時候已經有官窯了,那自然搞收藏就儘量要朝高標準靠了嘛。”

    周至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明代青花瓷器有著不同於前後的諸多特點,不能僵化地以偏概全。”

    “不知道柴叔瞭解不瞭解青花的歷史?”

    “瞭解,青花最早起於宋元,宋代青花少之又少,元代開始逐漸形成規模,到明代工藝成熟,官窯瓷器在永宣時期達到鼎盛,而民窯……只能說特點鮮明,中後期倒是有不少精品。”

    “那柴叔知道這些精品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嗎?”

    “感覺應該……大概是官窯的技術洩露出來了吧?”老柴想了一下:“就和現在的技術傳播一樣,很多國營大廠幹不下去,工人技師都到民營廠子裡去打工,技術就流傳開來了唄。”

    “是,也不全是。”周至笑道:“明政府老朱家的匠戶制度,對jdz的窯工可謂是非常刻薄的,早期還好,到了明代中期以後,隨著國力的下降,供御瓷器就分為兩類:一類是‘欽限’,即御用品;一類是‘部限’,即賞齎品。”

    “之所以要這樣分,是由於民窯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所產瓷器質量與官窯產品相埒。因此官府經過算計巧加盤剝,乾脆讓官窯負責燒製部限瓷器,而真正給皇家使用的欽限瓷器,則採用‘官搭民燒’的辦法來完成。”

    “所謂的‘官搭民燒’,是因為御器廠難以完成宮廷下達的燒造任務,就把一部分瓷器分派給民窯去完成的權宜之計。”

    “後來權宜之計變成了一種制度。以太監為督窯官,他會挑選條件最好的民窯,佔據最好的窯位,令民窯代燒。燒成後,對成品進行嚴格的檢驗,稍有瑕疵就令民窯賠補。”

    “而且為了多得賠補,還專將‘細膩脆薄,最為難成’的瓷器交予民窯燒造,一旦燒不好,就要賠錢,或者到御器廠購買合格的瓷器來頂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