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一十九章 傳古

    除此之外,想要複色還可以採用化學塗劑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方法有個壞處,那就是一旦經過這般處理的古畫,就不再具被傳統方法處理那種多次重複修復的能力。

    因此越是珍貴的書畫,越得采用傳統的修復方法。

    經過這番處理的作品,就只剩下了面紙和壓在面紙之上的畫心,畫心的背面,現在完全暴露在了空氣當中。

    這個時候的畫心是有損傷的,於是就進入到修補環節。

    修補的環節就是將書畫中的缺失部分,儘量用原色、原料的紙條,將裂縫、孔洞、殘缺部分粘合起來,使之還原成為一幅完整的紙面。

    而修補的手法,直接影響這些傳統書畫修復後的效果與價值。

    這就是為何這個箱子裡會準備有大量澄心堂紙的原因,因為修復作品用的紙,最好就是和作品用紙完全一樣。

    如果不一樣,那也儘量同一時代。

    如果這都做不到,那就要找接近的時代。

    剩下的就是做舊、染色等一系列的手法和工序。

    這些手法和工序都是嚴格保密的,一般師傅也不會輕易傳授給弟子,以為有了這門本事兒,同時也就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造假的本事發生質變。

    之後便是過礬鎮牆。

    將畫心處理好之後,換上新的“命紙”,託好之後,翻轉過來,揭去之前用於固定作品的面紙之後,就要將之晾乾,然後使用礬水將其刷一遍。

    這麼做的原因,是由於新託的畫心一般都是生紙,而託畫心的命紙又是生熟不一,容易將書畫中的顏色暈染開去。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不管畫心是什麼紙,也要必須刷一次礬。

    這也是為下一次修復做好基礎準備,讓作品在一百年後再次換表的時候,畫心依舊不會潤色。

    之後便可以將作品進行“方裁鑲嵌”一方面是在畫心四周鑲好配料,如鑲隔界、局條等;另一方面則是根據書畫原品樣式需要,來配一些必要的輔料,如卷邊、貼定角等。

    總之修整作品的外圍相對不那麼重要的部分,使之變得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