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七十章 任務

    周至伸手摸了摸袁老師分開的三摞紙張,發現手感的確有些不同。

    “將連四紙和太史連混淆尚可原諒,畢竟那就相當於一級品和二級品的區別,”袁老師認真地說道:“可將太史紙也和它們混淆,就是極大的不應該了。”

    “其實透光是最好分辨的。”袁老師教周至將紙張舉起來,對著光評講:“太史紙屬於毛邊紙,纖維粗細不均,透光能夠看出其中還有不少雜質。”

    “連四紙就不同了,纖維感綿密細膩,正面光潤,背面稍澀,不會有草棍碎屑等顆粒黏附。”

    “太史連就更厲害,紙質骨立均勻,紙料很細,薄而有聲,質地明顯比邊上的連四紙更加優異。”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以‘連紙’為名的紙張還有好些中,因為當時的連城,就是好紙產地的代名詞,所以各種紙都爭相冠以‘連紙’為榮。”

    “其中青出於藍的就是棉連紙,棉連紙其實是宣紙的一種。色白如玉,勻淨細膩,綿軟有韌性。清末民國間比較考究的印本,往往採用棉連紙。”

    “另外還有汪六吉製造的六吉棉連紙,紙質比棉連紙更薄,依然綿軟有韌性,摹拓碑版彝器多用此紙。”

    “剩下的包括川連紙,為我蜀中仿造,因為厚薄不均,質地不佳,除了川中部分縣誌用它來印刷外,別的地方很少使用。”

    “再往後還有兩種,機器連史紙和洋粉連紙,都是機器製造的,質地粗劣,既薄而且脆,不甚延年,清末民初的排印本書,石印本書,多用這兩種紙印刷。”

    “今天這學問漲大發了。”周至喜得抓耳撓腮地興奮:“這是順帶了解了一把我國的書籍印刷史。謝謝袁老師!”

    “開玩笑了。”袁老師笑道:“捐贈了這麼多寶貴的修復用紙給我們研究所,應該是我感謝你才對。對了,為了表彰你這樣的行為,我個人送你一件小禮物。”

    說完袁老師也打開了一個小包裹,裡邊是一部書盒列放的大部頭和一本線狀的單本書籍。

    “這是七十年代中,用寧化治平的‘玉扣紙’印刷的《偉人選集》和用將樂的‘西山紙’印刷的《偉人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