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佛寺

    周至是真沒有想到在名不見經傳的石蟆鎮,居然還擁有一方保存如此完好的宮觀建築,一時間有些感觸,說得就多了一些。

    除了這裡,這裡還有岱雲館、登雲寺、千佛巖幾處景點。

    其中岱雲館、登雲寺除了名字古樸,年代久遠,建築保留完好以外,和清源宮一樣,有一個令人遺憾的地方,就是造像太過於粗糙。

    幾處地方都還保留著初建之時的大格局,精美漂亮到了極致,但裡邊最早的那批肯定與建築的精緻能夠匹配的造像,早已經在運動中灰飛煙滅,而後造的造像都是鄉下把式的手藝,那是相當的粗陋,比周圍環境建築明顯就不在同一檔次。

    不過這些只能留給人用遐想去補足了。

    同樣遺憾的,還有千佛巖,那裡是一處數百米開闊的懸崖,“縣西四十里,有石羊驛,其地亦名石門,對壁江上刊大佛,有大佛寺,故相張無盡所創……”

    張無盡就是宋代著名人物張商英,號無盡居士,是他在那裡雕鑿了一尊坐北朝南、倚山面水,高有五丈的水月觀音造像。

    和樂山大佛不一樣,造像外還有一座廟宇,畫棟雕樑,巍峨壯觀,叫“石門大佛寺”。

    寺內正殿就是閣棚,也是依山而建,將市內供奉的水月觀音造像保護起來,讓他千年以來,靜靜地坐觀江水湍流。

    進入大殿,小夥伴們抬起頭觀看這壯觀宏偉的造像和重簷,都不由得發出一聲驚歎:“哇——”

    正殿高達十丈,為七重簷山木結構建築,形如白蓮,巍峨壯觀。

    而更讓人驚歎的是,殿內的那尊水月觀音造像。

    觀音高五丈,肩寬兩丈,體態雍容、溫雅嫻靜,頭戴寶冠、玲瓏精緻,寶冠中一笑容可掬的羅漢端坐其上,雕刻精湛細膩;

    袈裟在胸前敞開,佛珠歷歷可數,帛帶輕飄,線條流暢,肌膚若隱若現,坐北朝南,懶坐於蓮花之上,左腳微抬輕踏荷葉,左手置於左膝上,右手則自然下垂,神態安詳。

    樓閣還有樓梯可以攀上,剛剛進入大殿的時候,小夥伴們從下往上看,都體會到了一種壓迫感,觀音帶給人的,是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