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君 作品

第五百四十九章驟雨之前的最後寧靜

    畢竟要光靠一般連書都沒讀過的人去造反立國,那簡直是在開玩笑。

    但怕就怕,那些有學識的精英,還有有財力的門閥們去帶領他們。

    昔日唐太宗曾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是前提是有人將這“水”如同大禹王那般“循循善導”才行。

    在蒙古人的眼裡,那些連大字都不識幾個的普通民眾,顯然不具備“引水”的格局與能力。

    因此只要控制好領地內的精英門閥,知識分子們不趁機生事,那麼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而最令忽必烈重視的便是洛陽李家,畢竟若說“造反”的話,李家手下可是有將近兩萬的私兵,而且盤踞在洛陽一地,是最有能力,也是最有實力的。

    因此忽必烈將自己的幾個主力師從宋蒙邊境替換了下來,擺在了洛陽的周圍,監視洛陽的一舉一動。

    這三支主力師共計一萬五千人,全都放到了洛陽的周圍駐紮,而且都是交通咽喉要地。

    不過對於這件事李清微並不意外,因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不但不意外,李清微甚至還有些欣喜。

    正如同戰陣擂鼓一般,“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雖然蒙古人的第一波攻勢可能會很猛,但是李清微的“唐軍”也是一樣,起事之初是最不計成本的時候,如果可以最大限度的消滅掉蒙古軍的主力,那麼對他的“新生政權”才是最好的。

    李清微怕的不是蒙古人幾萬大軍的一擁而上,他怕的就是這些部隊,東一支,西一支,自己人少不能有效的將他們殲滅掉,讓他們逃走了。

    到時候自己因為地盤的擴大,必然會分兵保衛。

    他們逃回了草原後重整旗鼓,殺回來,那才是最讓他頭疼的。

    當年的大漢朝也是因為機動性不如匈奴人,因此匈奴人每次都能破其一點,縱兵劫掠之後便遠遁,讓你打不著。

    而後世的大明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大明便是因為沒有徹底消滅蒙古人的主力部隊,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洪武北伐,永樂北征,甚至是土木堡之變。

    既然忽必烈將自己的幾支主力,擺在了李清微的面前,送上門的“肥肉”不吃白不吃。反正豺狼谷也夠大,足夠埋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