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孤橙 作品

第276章:和兵兵的學術探討!

    王兵兵迫不及待地問道:“多少啊?怎麼不說話了?”

    曹軍認真看了看,不多不少,剛好55釐米,隨即回道:“55釐米。”

    王兵兵轉過身,好奇地看著曹軍:“55釐米算正常嗎?”

    曹軍把軟尺扔到一邊,回道:“肯定正常啊,一般54釐米到58釐米左右,都是可以的,”

    聽到曹軍這番話,王兵兵鬆了口氣,笑著自嘲道:“我就說我頭不大嘛,”

    這個時候的曹軍和王兵兵話在幽暗的燈光下,象一對真正的戀人一樣坐在一起。

    曹軍在不停地說話,王兵兵專心地聽著,眼中閃著水波。

    當然了,曹軍還是比較正經的,幾乎都是和她聊一些表演上的知識。

    雖然王兵兵臺詞功底不錯,但她畢竟沒有正兒八經的學習表演,肯定不適合科班演員那一套的表演方法。

    而在外行人眼中,表演的派別又分為三種,分別是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

    顧名思義,“體驗派”對錶演的要求就是:從自我出發,生活在角色的情境裡。

    體驗派是在華國被誤讀最多的一個表演學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對體驗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錯誤的。

    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體驗,即“真聽、真看、真感覺”。

    如果你已在模彷一個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個與你的生活常態不同的表演的狀態下,那是無法完成真實體驗的。

    所以,必須要強調的是,“從自我出發”是體驗派表演整個塑造角色過程中的基礎,而並非其中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體驗派要求演員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從自我出發”。

    而“方法派”傳承自體驗派,同樣要求演員達到下意識的真實反應,但有一點顯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許演員替換交流對象,而體驗派不允許。

    很簡單的道理,方法派允許直男演員將對手替換想象成一個女人,而體驗派則要求你必須從這個同性身上,找到你愛的部分。

    這是因為體驗派認為替換交流對象,不利於捕捉對手反應的細微變化,尤其對於舞臺劇表演來說,一齣戲演幾十上百場,替換交流對象容易讓演員在重複中失去臨場新鮮感,最後使表演僵化。

    不過,在電影的拍攝中,演員不是每次都能有一個真實的交流對象,而且最真實的表演只需要一條就夠了,不用反覆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