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留下





祝纓一聲輕笑:“知道啦。”




趙蘇咳嗽了一聲,說道:“姥,他來辭行呢,這麼長時間門還沒到家,家裡怕要著急了。”




“我!”趙振發了一個音,又閉了嘴。




祝纓問道:“怎麼了?趙蘇,說實話。”




趙蘇笑吟吟地道:“我們說,請他留下來,他當我們哄他,必要走。”




祝纓道:“哦,是我的意思,不是他們自作主張遊說你。想不想留下來教書?”




趙振猶豫的話不知怎地就嚥了回去,說出來的變成了:“我願意的。”




“那行,先回家探望父母,休息好了再回來。”




“我、我不想要官職。”




“行。想要了跟我說。”




趙蘇笑道:“這下我可又多了一個伴兒。姥,我也要回梧州了,捎他一程吧。”




“去吧。”




從此,趙振便也入了幕府,他不要職銜,祝纓就把他放到禮曹去幫花姐。趙振是地方上也做過,六部九寺也呆過的人,甚至比蘇喆更熟悉政務的運轉,雖說是教書,禮曹事一多,花姐叫一聲:“趙大郎。”




他又乖乖地給姑姑幹活去了,往來公文他寫得比在禮曹聽差的學生們好得不止一星半點兒,趙霽不時過來請教公文的書寫。先是項安,派了聽差的學生過來向他請教公務,接著巫仁也學會了,也趙霽派了來。




趙霽被定了戶曹,庶務正是祝纓一系的長項。趙振不得不代為捉刀,為戶曹規劃了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的活動——安南地方小,祝纓這下規矩,每五年重新清查一次戶口、田畝,馬上就要輪到了。




趙振身上一個官銜沒有,乾的活比蘇喆還要多,他自己也只當不知道,每天依舊挾了包袱到學校裡教書。




有事情做的日子過得飛快,這一日,祝纓那裡又扔了一個任務下來——寫一封給西番邊將的拒絕信。




趙振的西番文不大好,唯恐理解錯了生出事端,從通譯館裡揪了一個翻譯過來。翻譯信譯了,意思是:要求繼續鐵器和鹽、茶的貿易。




祝纓批了張條子:不許。




趙振斟酌著口氣,寫了個回信,先點出西番背盟,對朝廷動武(安南沒造反,所以也算朝廷,等於西番與安南現在不太友好)。再說你要的這些東西都是用來壯大你的,完了你再打朝廷,安南的立場就很尷尬了。




所以,不行。




他想了想,又加了一段:不過安南沒有主動挑釁,我們也不想打仗死人,希望你們也體恤自己的百姓。大家還是和平的好。只要議和了,那榷場遲早得開。




翻譯給信譯好了,拿給祝纓審了一回稿就發給了西番。




祝纓轉臉就召了祝青君:“準備準備,你要出征了。”




祝青君為這一刻已經準備了不少時日,一切都是現成的。趙振也跟著忙碌了起來,巫仁、項安等處請示了祝纓,遇有忙不過來的時候,都很不客氣地找他幫忙。




這一廂,祝青君大軍還未開拔,那邊西番邊將點兵,來勢洶洶。不等安南準備萬全,祝青君最後一千套簡易的皮甲還未驗收,就不得不率部西進。




趙振送走了祝青君,卻並不能放輕鬆,安南土兵個頭矮小,但行動之迅捷,竟是官軍所不如。官軍徵發,如今是越來越麻煩了,往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時間門,行軍的速度也不快。祝青君此行,一晝夜行軍是官軍的兩倍,第二年又是正常行進,絲毫不亂。




這個從後勤的供給上就能看得出來了。




趙振只好在心中嘆息:但願朝中諸公能夠振作,否則百姓就太慘了。




他低下了頭,腰帶上空空如也,別人都愛在腰上拴個圓章,他沒章。他搖搖頭,決定不想那個圓章的事,反正也不耽誤他做事,還是教書更適合他。




回到幕府,江寶正在禮曹等他:“先生,姥讓大夥兒去開會。”




趙振問道:“還有什麼事麼?”




“不知道。”




趙振匆匆趕到簽押房,見蘇喆、路丹青、金羽等人都在,他也往人堆裡一站,安靜地聽著。




祝纓道:“陛下有令,許各地士紳募壯士操練,結寨自保,以御外寇、以剿流匪。”




蘇喆等人都笑了,她們也不用朝廷這樣說,安南就自己養兵了。只不過如此一來,安南也就不顯眼了。




路丹青道:“先前各地有民亂的時候,官軍就是按個葫蘆起個瓢,疲於奔命。這樣倒也是個辦法。”




蘇喆道:“只怕從此之後朝廷說話的份量就大不如前了。是衰亡之兆。”




趙振心裡一陣難受。




祝纓道:“既然都知道是個什麼意思、會有什麼後果,多餘的話我就不說了,咱們還是立足安南,西番可是咱們的鄰居啊!”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