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第95章 論薪火相傳的浪漫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據考古學家考證,可能是獨輪車相似的便於在山間小道上行駛的小板車。



    但因為諸葛亮本人在歷史中有諸多神話傳說,他許多行為和發明都被神化, 所以後世記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時,多稱這種小車不需要人力推動就能自己行駛。



    古代的科學家們明知道不可能, 也想盡辦法復刻傳說版本的木牛流馬。這些執著,大概就是科學家們共有的浪漫。



    燕肅在數學和機械上都非常厲害。他從古籍中尋找資料複製的指南車和記裡鼓車, 說是複製, 但指南車和記裡鼓車在史書中就只有一行簡略的記載。



    這“複製”過程, 相當於你在小說裡看到“電腦很好使”的描述, 然後手搓了一臺電腦出來, 完全是古人謙虛的說法,其實就是自己將已經失傳的東西,重新發明創造出來。



    指南車不是安裝了指南針的馬車,而是通過差速齒輪原理, 讓小人的手一直指向南方;記裡鼓車也是通過一套齒輪組, 在行駛的時候自動計算距離,每行駛一里小人敲鼓,行駛十里敲鈴鐺。



    二者的本質是一套複雜的數學模型。



    具體原理在這裡不贅述,只能說懂的已經懂了, 不懂的就算在這裡粘貼一整篇論文,還是看不懂。



    燕肅是宋真宗和宋仁宗兩朝元老。他試圖“復原”傳說版本的木牛流馬, 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就是北宋的軍事太拉胯了。



    宋仁宗時期西夏稱帝, 宋仁宗對其三次大戰皆以失敗告終。宋仁宗送給西夏大量“歲幣”,換得西夏對北宋稱臣, 勉強保住了北宋的臉面。



    除此之外,北宋的大敵大遼也虎視眈眈,北宋也要送給大遼許多歲幣。



    宋仁宗十分懼怕大遼,懼怕到試圖讓黃河改道成為阻擋契丹的天險。這就是臭名昭彰的“三易回河”起始,“六塔河決堤”事件。



    “六塔河決堤”事件的前因是宋仁宗想要把黃河水引入一條小小的六塔河內,以“契丹不能南侵矣”。



    六塔河工程剛開始,就已經發生多次小型水患。作為一線負責人的河北轉運使周沆上奏,六塔河“分大河之水不十分之三,濱水之民喪業者已三萬戶”。



    周沆斷言,若六塔河分水工程繼續執行下去,“齊、博、德、棣、濱五州之民皆為魚鼈食矣”。



    但在北宋君臣看來,這些犧牲都是值得的。



    之後六塔河工程完成,黃河果然漫出堤壩,沖毀了河北最富饒的地區,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濱、棣、德、博與齊州之界,鹹被其害”。史書中短短一句記載,是多少無辜枉死百姓鬼魂在嚎哭?



    那之後,黃河生態系統壞了,後續兩任皇帝繼續治水。宋神宗試圖讓黃河老老實實按照改道的河道流下去,宋哲宗試圖讓黃河回原來的河道,皆失敗,讓黃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心腹大患,也給河北留下了可怕的“黃泛區”。



    自此,北方最繁華的經濟區域被摧毀,王朝的經濟中心漸漸轉移到南方。



    若說宋神宗和宋哲宗兩朝君臣是蠢比壞多,宋仁宗君臣就不愧“仁”之名,也不愧為文人們吹噓的“守成賢主”,“嘉祐之治”了。



    燕肅作為科學家,自然清楚地看到強行讓黃河改道六塔河的弊端。



    在他生前,宋仁宗當時也還年輕,還有勵精圖治,打敗大遼的信心,雖然曾提起讓黃河改道的事,並沒有下定決心。但燕肅仍舊為此深深痛心。



    皇帝和大臣懼怕契丹人的鐵騎,居然會想出毀掉半個河北這麼可怕的事。如果大宋軍事力量強大起來,就不會有這種喪盡天良的事了吧?



    騎兵對步兵的戰略優勢太大,直到岳飛訓練出了一支紀律嚴明,騎兵衝上來也不退縮的鐵軍,才挽回宋朝兵種的劣勢。



    燕肅心想,如果真的有不靠人力和畜力,自動就能行走的機械,是不是取代騎兵,彌補大宋兵種的劣勢?



    古代的一種重型兵器叫做“戰車”。“戰車”就像是古代畜力版本的坦克,撞上去沒人抵擋得住。



    燕肅晚年將幾乎所有精力都投入一個虛無縹緲的“木牛流馬”傳說中,希望用木牛流馬替代馬匹,駕駛戰車,對抗大遼和西夏的騎兵。



    燕肅的這些思想,都在手稿中細碎地闡述。



    陳標從字裡行間讀到燕肅的痛苦和幻想,視線不知不覺模糊了。



    燕肅不知道,他死後十幾年後,宋仁宗決意讓黃河改道,他的擔憂成真。



    這份手稿是一個負責任的士大夫,將所有希望都壓在了自己的研究中,所凝結出的心血結晶。



    怪不得燕肅在臨死時唯一的遺言就是希望有人能繼續這個研究。



    陳標站起來退後了幾步,把眼淚擦乾,情緒穩定下來之後,才繼續翻閱燕肅的手稿。



    他擔心眼淚滴落,會毀掉燕肅的手稿。



    手稿很老舊。陳標一邊看,一邊儘可能地謄抄手稿中的內容。



    燕乾見陳標拿著奇怪的工具,將手稿中那些精細的畫稿一一複製到新的紙上上,驚得大氣都不敢出。



    燕家人曾經想過把祖先的手稿多複製幾份保存。但文字可以謄抄,最重要的圖紙他們卻無能為力。



    這類工具圖,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果不是懂得其中原理的人,所複製的圖也就只是個大概的模樣,不可能復原祖先手稿中的機械。



    標兒只看了幾眼,就能埋頭自己描繪,肯定是看懂了才會如此迅速!



    陳標不是工科生,但高考和高等數學把許多知識強硬地塞進學生的腦子裡。他的金手指又是記憶強化,曾經牢記過的東西都會保存在記憶殿堂,可供他翻閱。



    如今高考和大學考試,很喜歡用華夏古代的發明創造當題幹。陳標做過關於指南車和記裡鼓車的數學題,所以對這一套自動齒輪裝置還算了解,勉強看懂了燕肅的設計意圖。



    但他畢竟不是工科生,沒學過機械設計,越看腦殼越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