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師孃 作品

507 你和徐老師感情真好

加上家屬,化工新村住著一萬多人,形成了一個沒有正式名字的鎮。

和他們知青點,孤零零地在一個山坳裡,一個院子,幾排茅草房子的寒酸不一樣。和公社所在地,除了一家供銷社,就沒其他什麼商店也不一樣,化工新村,在他們看來就是人間天堂。

在化工新村裡,不僅有百貨商店、照相館、新華書店、理髮店、化工飯店和化工招待所,還有電影院、圖書館、文化宮。還有長途汽車站和一個輪船碼頭。還有一個自發形成的馬路集市,周圍農村的農民,會把自留地和山上水裡的出產,拿那裡去賣。

那個地方,實在是太熱鬧了。

因此,他們知青,只要有時間,就都會往化工新村跑。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峰是六十年代,到了七三七四年,新增的知青已經不多,主要是城裡的青年,哪怕沒有工作,留在城裡,整天瞎逛閒混,街道上管得也不像前幾年那麼嚴,一定要把你往下面趕。

知青點上的知青,開始一年年減少。有去上大學的,那時也有大學,不過大學生不是考試進去的,而是上面分配指標,發到下面,下面就搞推薦,主要是絞盡腦汁開各種後門,而去上的大學。這批大學生和後來高考進去的學生,有個區別,他們叫工農兵學員。

還有城裡父母退休,回城頂職的。就是你在城裡的父母,要是有單位,一個人退休了,你可以選一個子女,頂著你的名額進這單位,叫頂職。

還有有因病返城,在城裡長期泡病假的。

最多的,還是在當地,被招到各種單位,像什麼供銷社農機廠船運公司搬運公司等等。農民的子弟,當時連參與招工的資格都沒有,這些單位需要人,要招工,只有在有居民戶口的知青裡招。供銷社所在地的青年,基本都是農業戶口,一樣沒招工資格。

不管通過什麼方式離開知青點,要是家裡沒有背景,送禮和走後門,那是必須的,那個時候走後門蔚然成風。

我和徐老師兩個的家裡,都很窮,更沒有什麼背景。她爸爸早就已經去世,家裡還有一個媽媽和弟弟,媽媽提前從街道的工廠病退,她弟弟頂職回了城,她回城的路就沒有了,只有留在那裡。也沒有送禮的錢。

我更慘,父母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湖北的五七幹校,被下放著。哥哥在雲南當知青,姐姐在北大荒,一家五口人,分在五個地方。城裡的房子沒人住,都被房管會收回去,戶口都被當地派出所給註銷,更別想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