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六百四十八章 平臺奏對


  略地,再加上起義軍不斷的發起戰爭,挑釁中央的權威,這使得崇禎的精神不斷的增加悲觀和痛苦。

  而這種沒法對朝臣們傾吐的心情和一種孤獨之感,一齊轉化為對母親的思念,或者換句話說,通過對母親的思念排遣他的不能告人的悲觀和孤獨的心情。

  今年,偽乾攻破鳳陽,雖然保護了皇陵,但是大量的宗室被俘虜,被關進小黑屋,崇禎便在宮中大哭了幾次。

  內心的痛苦更深,就叫一位擅長畫像的翰林院待詔每日到他外祖母家去沐手焚香,為他的亡母畫像。

  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多次易稿,才描繪成功。

  在描繪太后遺容的過程中很少有確實依據。因為她自從選入宮中以後就沒有再同孃家人見過面,如今隔了二十多年,連崇禎的外祖母也記不清她的模樣。

  宮中有一個傅懿妃,和崇禎的母親同為太子朱常洛的淑女。

  她說她住的宮同崇禎母親住的宮相鄰,相見的次數較多,還彷彿記得一些。

  她在幾千個宮女中指點這個人的鼻子有點像,那個人的眼睛有點像,又另外一個人的下巴有點像……司禮監把被挑出來的眾多宮女陸續送到流國府,再由外祖母參加意見,指示畫師,揣摹著畫,畫畫改改。

  奉迎太后遺容入宮要舉行重大典禮,所以一直等到清兵退走以後,才由禮部擬具儀注,由欽天監擇定吉日,用皇太后的鑾駕和儀仗把黃綾裝婊的畫像從正陽門送進宮來。

  禮部尚書率領文武百官都在大明門外跪接。崇禎率領太子和兩個較大的皇子在午門外跪接。

  皇后周氏率領公主和妃嬪們在皇極門外跪接。由於崇禎的母親在生前並未封后,所以不能把她的畫像送進奉先殿正殿,而只能懸在配殿。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app愛閱小說閱讀最新章節。

  行過祭禮,崇禎把一些曾在父親宮中生活過的老宮女叫來看,問她們像不像太后真容。她們當著他的面異口同聲地回奏說十分相像,但在背後,有的說有點兒像,有的說完全不像。

  後來崇禎因想著他母親在死前兩年中長齋唸佛,又命畫師另畫一幅遺容,具天人之姿,戴毗盧帽,穿紅錦袈裟,坐蓮花寶座。通過別人的畫筆,將他的母親更加美化和神聖化了。

  彼時的文武大臣,對於崇禎的性格,其實已經逐漸算是熟悉了下來,比如其剛愎自用、猜忌等等。

  不管朝臣對他的性格中幾種表現都有意見,甚至在他死後作為他導致亡國的重要因素,但是共同肯定的一點是認為他秉性剛毅,所以南明朝廷曾給他上一個諡叫做毅宗。

  所謂的剛毅,其實就是指,崇禎打死也不服輸小強一般的精神。

  寧死不屈,死不後退,就算是國家滅亡,他也不肯後退一步。

  老子寧可在煤山上吊,也不丟掉祖宗傳下來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

  但是朝臣們,很少知道,其實在女貞、偽乾、西北戰事的打擊下,其實崇禎已經開始在精神上悲觀和軟弱了。

  說到底,崇禎也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啊!

  諸位看官,你們二十餘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呢?

  別看這位年輕的崇禎皇爺經常跑到奉先偏殿對著母親的畫像哭鼻子,對於偌大帝國的衰落,甚至於走向滅亡,一點辦法都沒有。

  可一旦到了上朝的時候,他就會迅速的轉變為一個十分專斷、威嚴、不可觸犯的君主,使得朝堂上不知道多少文武大臣,兩股打顫。

  八月下旬的一天,他先從奉先偏殿哭了一頓鼻子,彷彿與母親大人說了許多話,整個人心情略覺得安寧,便趕忙跑回去閱覽文書。

  先看了楊鶴的請辭奏疏,又看了洪承疇和曹文昭請求奏對的奏疏,他隨機傳旨,明天上午在平臺召見他們。

  剛才在奉先偏殿中他顯得十分軟弱,現在忽然滿臉都是殺氣。

  現在國家的事情,已經到了難以穩住的局勢。

  崇禎覺得唯有洪承疇可以徹底澆滅西北禍事,但是眼下,卻又不得不將他調到京師來,讓他擔任任薊、遼總督,專負責對女真和偽乾的軍事。

  等到孫承宗卸任之後,甚至於山東的戰事都會交給他。

  崇禎和滿朝文武都認為他是一位資歷深、威望高、可以擔負遼東、北直隸、山東重任的統帥人才,對他寄予很大期望。

  洪承疇明知道困難重重,但是他深感皇帝知遇之恩,決心到、整頓軍務,替皇上稍解憂患。

  等洪承疇和曹文昭行過常朝禮,崇禎向洪承疇問了幾句話,無非是關於起程時間和一切準備如何等等,至於今後用兵方略,在不久前兩次召對時已經談過,用不著今天再問。他又向洪承疇勉勵幾句,期望他早奏捷音。叫洪承疇起來後,崇禎收斂了臉上的溫和神色,冷冷地小聲叫:

  “曹文昭!”

  “微臣在!”曹文昭跪在地上不敢仰視,恭候皇上問話。

  有片刻工夫,崇禎望著他並不問話。這種異乎尋常的沉默使他的心中忐忑不安。

  去歲冬天,他同馬世龍帥軍勤王,來到京師近郊。

  當時,朝廷可謂是群星雲集,曹文昭的表現並不是如何起眼,他真的亮眼的操作,其實是在後續收回四城和在山西剿匪的時候。

  女真人退出京畿之地,崇禎採取了陳新甲等人的建議,任命孫承宗為統帥,把陝西勤王的軍隊交由孫承宗去率領,一來防備女真人再次南下,二來用來鎮壓偽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