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瀾波濤短 作品

第69章 最後一課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不得不承認,汪潤在詩歌上的造詣確實是極高的,再加上她已經通讀了三國演義,知曉了曹操在寫這首詩時候的心境,所以在誦讀的時候,已經完全融入了她自己的感情。

 同時,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體會,那就是當自己看到一首古詩的時候,哪怕根本不知道這首古詩背後有怎樣的故事,甚至有些生僻的典故也看不懂。

 可是當讀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就能夠本能的感覺到英雄早逝的那種悲涼。

 再讀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時候,就能夠感覺到那種“無可奈何春去也”的無奈。

 再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也能夠感受到那股沖天而起的豪邁,這就是古詩詞特有的魅力,只要是能夠熟練的掌握漢語的人,都能夠通過古詩詞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心靈震動。

 所以當汪潤對著教室裡面的眾人念出這首《觀滄海》的詩歌的時候,哪怕眾人從來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甚至也看不懂裡面的很多詞語,比如碣石是什麼,竦峙又是什麼鬼,可是當日月與星漢齊出的時候,那種彷彿看到整個星空從大海里面一躍而起的震撼,依然讓眾人的心臟都在不斷的跳動。

 汪潤之前也給他們分享過許多經典的詩歌,但從來沒有一首詩歌能像現在這樣,讓他們震撼不已。

 而接下來汪潤開始給他們逐一分析每一句的含義,解釋說這一位將軍,率領軍隊抵達了大海的邊界,望著那一望無際的大海所迸發出來的豪邁之情等等。

 汪潤的文學水平確實極高,一首觀滄海被她說的牽動了現場無數人的情緒,以至於最後,整個房間裡面的空氣似乎都在震動。

 “文脈鳴條!”不少作者忽然驚呼道,原來房間裡面的空氣真的在震動,而原因就是因為現在的簽約作者們體內的閱文之力,開始同時共振,最終產生了文脈鳴條的現象。

 “這不是簽約作者共戰的時候才會發生的現象嗎?怎麼在課堂上發生了!”有作者驚呼道。

 “除非這首詩同時牽動了所有人的情緒,讓所有人的情緒都處在同一個點上,從而同時振動所有人的閱文之力,從而引發文脈鳴條!!”有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作者沉聲道。

 “一首詩就能引發文脈鳴條嗎?這也太扯淡了!”不少作者覺得不可思議,但現實就是文脈鳴條這樣難得一見的情況,居然真的發生了。

 現場有作者立刻起身,開始向文院的高層彙報這件事情,而汪潤也感覺到情況的不對勁,立刻停下了講課,然後開口道“諸位同學們,非常感謝大家來聽我的最後一堂課。”

 “什麼?”學生們還沒有從剛才發生的文脈鳴條的現象中反應過來,卻又聽到了一個震撼的消息。

 “老師,您這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最後一堂課?”有學生激動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