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事實不談 作品

108 還只是棋子

 翌日!


 國營司東面值房內。


 “黃知事、張知事你二人儘快將新廠的規劃做好,交給肖知事,測算玻璃工廠的建設及運營成本。”


 “肖知事,前期三萬兩的募集資金按一成配股,餘下的三成股份作價三十萬兩認購,來司裡認購的不論是誰都只登記。”


 國庫和皇家內庫已經分走了六成,前期研發資金的配股比例朝堂都過了明路,餘下民間認購只有三成股份,新廠的規模不比研發作坊,土地、建設等成本算下來,最少也得二十萬兩。


 餘下的還有招募人員培訓等等成本,三十萬兩算是比較折中的數字,當然如果搞競標模式只怕不止這個價,但那就完全是市場行為,認購到股權的也不會承他的人情。


 玻璃產業民間沒有,所以也不存在與民爭利一說,這次的股權認購不會有民間作坊參與,屬於朝廷大佬們分蛋糕,這也是皇帝的意思。


 物以稀為貴,不論股權還是玻璃,若是人人都有的分,那也沒有優越感了。


 再者,玻璃本就是奢侈品,擴大規模必然導致價格下跌,並不能增加多少收入。


 況且玻璃比瓷器更易碎,西夷的玻璃雖然比國營司的質量有所不足,但畢竟也有。


 所以出口賺外匯也不大可能,所以產能過大其實有害無益。


 “陳知事!招募勞力盡快落實下去,分批次讓他們進入玻璃研製工坊歷練!”


 不願貿然擴大生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力。


 雖然多幾間玻璃工廠只需要增加數千人,看似影響不大,但隨之而來的還有銷售、運輸、加工等上下游行業,全部加起來得有數萬人甚至十數萬人。


 整個大夏朝人口上億,這些人看似影響不大,但這只是玻璃一個行業。


 工業化是必然的趨勢,大夏朝不發展工業,以後大夏的遭遇也將是前世大清的重演。


 工業發展是一方面,做好工農的平衡更加重要,否則大量勞動力從田間地頭來到工廠,以後百姓的溫飽都成問題。


 古代沒有化肥、機械化、灌溉體系等,提高糧食產量的手段,農業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