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儒,法,道

    莊子罵儒家,還不僅僅如此!

    到了《胠篋》這篇,莊子的文章變得更加激烈,甚至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說法。

    文中所舉的例子,即“田氏代齊”,即田成子殺齊君而盜其國這件事。

    田成子即“田恆”,其祖上是與宋國一樣都是“三恪”的陳國的太子“陳完”,陳國滅亡後,陳完便逃到齊國,在姜姓齊君幕下擔任士大夫,待等到田恆時期時,田恆謀反作亂,逐齊君而竊取齊國。

    而不可思議的是,世人以及其餘諸侯,包括儒家的那些聖人,此後居然都認可了田恆這個齊君。

    竊取鉤子這種微不足道東西的人會被處死,然而竊取了整個國家的田恆,卻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諸侯,這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個典故的由來。

    莊子在文中諷刺儒家:(儒家)聖人告誡我們,不可以貪圖不義之財,因此對於那些偷竊諸如腰帶這種不值錢東西的人,必須加以處罰(竊鉤者誅);但聖人同時也表示,要順天應人、弔民伐罪,因此「竊國」成功的人,都可以用這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當作藉口,建立並維繫他所竊得之物。

    換而言之,聖人即是在保護、袒護這些“大盜”,是故,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而相比較《胠篋》攻擊的是儒家標榜的仁義與推崇的聖人,《盜蹠》、《漁父》這兩片,莊子直接開始攻擊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

    其中《盜蹠》以“柳下季”——“坐懷不亂(將受凍的美人裹在懷中為其取暖而心緒不亂)”的那位柳下惠——的弟弟“展蹠”為主人公,借展蹠與孔子的對話而對孔子做出了一系列的抨擊,攻擊孔子與他的思想屬於“巧偽”,指責後者“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旋即,又抨擊孔子假借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方略(即指周禮),控制天下的輿論,一心想用你的主張傳教後世子孫,穿著寬衣博帶的儒式服裝,說話與行動矯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一心想用這樣的辦法追求高官厚祿,要說大盜再沒有比你大的了——天下為什麼不叫你作盜丘,反而竟稱我是盜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