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典慶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靜觀者知之,唯靜養者契之,難與紛擾者道。

    水面平靜了,才能照應出萬事萬物。

    同樣,心靈靜了,才能觀察到天地萬物!

    定而後能靜!

    如果說“定”是識己,開智慧,那“靜”就是識人,開眼界。

    當然這個開眼界並不是真的眼界,而是一種從心中來映照外界的感覺。

    道家的“靜”是“致虛極,守靜篤”,而儒家的“靜”是“內省,致中和”。

    道家的“靜”是忘我,與萬物融為一體,儒家的“靜”是守我,照應萬物於心。

    《中庸》有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入了“靜”,達到了“中和”,那天地所在,萬物育化,都會映在心中!

    比如喜怒哀樂悲恐驚,人的七情六慾勃發,道家就要求在“靜”中捨棄這些情感。

    而儒家卻保留了這些情感,只是需要有一個“度”!

    無論是“定”還是“靜”,儒家跟道家都有本質上的區別。

    ……

    高景握著書,眼睛盯在書中某一頁,卻能模糊的感知到很多東西。

    比如車廂內,焰靈姬的念頭很雜,但總歸心情很開心,很放鬆。

    比如走在馬車旁的無雙鬼,心思就很單純,那就是跟著高景。

    比如頭頂的高空水氣匯聚,大概率是要下雨……

    比如地下生命勃發,生機盎然……

    再比如七國之間,有一種不可阻擋的合一大勢……

    諸如此類,很玄,但也很模糊,模糊的高景都不能確定是不是幻覺。

    合上書,高景眼前頓時一黑,身子晃了晃。

    一雙嫩白素手從馬車內彈出,扶住了高景的身體,焰靈姬嗔道:“又看你那破書,看一次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