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儒家修身正心

    佛門禪宗的神秀曾經寫過一個佛偈子:

    心是菩提樹,身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在佛門看來,這個偈子境界不夠,並沒有真的“空”,比不上慧能的“菩提本無樹”,但放在儒家修身正心來說,卻是恰到好處!

    與“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學》有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做學問,首先要知道怎麼去做,這就是“先致其知”。

    然後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儘可能做到專注,也就是“誠其意”。

    然後是“正其心”,身體專注,心也要端正純粹,不能一堆雜念,開小差。

    只要做到“意誠,心正”,就能把這件事做到最好,“止於至善”。

    “知止”之後就開始了心靈上的修行,也就是儒家心境的第一個心靈境界:“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定”,“靜”,“安”,“慮”,就是真正的儒家修行的四層心境。

    其實不光是做學問,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

    就好比練劍,首先要知道練劍的標準動作,然後專注去練習,驅逐心裡雜念,只要能做到“意誠心正”,那劍法就算是登堂入室了。

    等到劍法練到圓滿,只要意足夠誠,心足夠正,就能開啟所謂的“頓悟”……也就是短時間進入“定”境!

    王陽明的《傳習錄》,就是以《大學》作為開篇來深入解釋心學的。

    如何做到“意誠心正”?

    王明陽在《傳習錄》裡也說了:只要念念不忘,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