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恩科殿試




  朱英笑道:“這二人都是福建學子,曾經有過一面之緣,左邊那人叫張顯宗,嗯,,,這個名字孫兒記得很清楚,嘶……!”倒吸一口涼氣,朱英捂著臉頰,呲牙咧嘴。



  朱元璋眉頭一皺,疑惑道:“大孫,你咋了?牙疼啊!”



  朱英笑了笑,沒有回答,不過朱元璋卻記住了張顯宗這個名字。



  這三十一人都是各地過關斬將殺出來的優秀學子,殿試只是決出最後的名次,但無論名次如何,能參加殿試的基本都會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這些人也被稱為天子門生。



  當然,具體情況還要看皇上本人,要是皇帝提出的問題一問三不知,那就不是落第不落地的事了。



  殿試考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策論,簡單的說就是皇帝親自出一道當前的朝政問題,貢生需要根據所提出的問題,寫一篇解決的方法。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誰是貨真價實的治國之才,誰是讀死書的書呆子。



  皇上親自審閱,然後排出一甲,二甲,三甲的名次。



  一甲共三個名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第一名叫做傳臚,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能參加殿試的基本上都有官做,但也不排除個別帶有很大水分的人。



  至少洪武年間的科舉還是比較真實的,沒有發生過科場舞弊之事,大部分學子都是靠著真才實學拿到的最終名次!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是個例外,嚴格意義上說,並沒有人作弊,政治需求而已,從那一次科場舞弊案開始,科舉制度有了大的改革,不再全國排名,而是按地域分為南榜和北榜。



  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和當下高考中的省區劃線有異曲同工之妙!



  言歸正傳!



  所有貢生就位後,端坐在試桌前,有些學子由於緊張,身體甚至開始發抖。



  劉三吾令人敲鑼,鑼聲響過,貢生們才能開始答題。



  一炷香過後,有些人看著策題發呆,有些人低頭沉思,還有些人已經開始答題了。



  這一幕讓朱英想起了前世參加高考的時候,也是和這些人一樣,有時候筆飛如舞,有時候急的抓耳撓腮,卻又無可奈何,氣的想把試卷直接撕了,然後瀟灑離場,特別是考那鳥語的時候,更甚,,,



  考場之上,朱元璋離開龍椅,揹著雙手,在眾學子之間溜達,像極了後世的監考官。



  朱標目光如炬,盯著每一位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