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子甜甜 作品

第75章 攜酒上青天19



“邸報?”




許懷謙的話一出口, 朝堂之上的人都愣了愣,這廣告還能做到邸報上去?




“為何不能?”看到他們的神情,許懷謙直接把他們的心思說了出來, “現在朝廷的邸報只在朝廷內部傳抄,若是能讓天下人傳抄,像當初陛下給天下學子發的時政卷子那樣,每個人都能夠傳閱呢?”




縉朝是有邸報的, 只不過縉朝的邸報只定期傳遞皇帝的諭旨、詔書、朝堂奏議以及一些國家大事和一些政治情報之類的。




由於縉朝現在才開國,人力物力財力都欠缺,邸報只傳閱到各州府就結束了。底下縣城的縣令想要知道消息就必須去各州府打聽。




又因為路程遠的原因,導致邸報上的消息總是不能及時傳達, 比起老實等邸報下來才能知道朝廷的消息, 還不如自己找人打聽。




因此各州府的邸報都很荒廢。




許懷謙也是在提出讓朝廷發教習令的時候, 想起來的邸報。




現在朝廷的徵召都是通過皇帝下詔, 由各州府張貼告示,差衙役到各鄉各村敲鑼宣示,百姓這才知道一點朝中大事。




若是朝廷久久沒有下詔, 時間一長,百姓們連這個國家今夕何年都不清楚。




除了讀書人,平民百姓對國家的歸屬感並不高, 且大部分的百姓都沒有讀過書,人云亦云, 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尤其是世家、讀書人說的話,他們最容易相信了。




在這種大災大難面前, 要提防的不僅僅是發國難財的黑心商人,更要提防的是一些渾水摸魚,想把這個國家水攪得更混的不安好心的人。




比如, 許懷謙提議的發教習令,讓天下醫學教習奔赴盛北本意是為了讓盛北的災民、傷者能夠得到救治。




快馬加鞭地詔書不可能跟百姓解釋那麼多,其中但凡有個不安好心的或者思想扭曲惡意曲解的,就會很容易有朝廷不顧大夫的死活,要拿各地的大夫的人命去盛北填之類的流言蜚語傳出來。




要是有,具有官方威信力又能夠把朝廷頒佈的這些政令,揉碎掰開地給百姓們說清楚,那麼那些流言蜚語都將不攻而破。




還能更好地把朝廷的消息告訴百姓,加深天下百姓對朝廷的印象和認同感,從而變得對朝廷有歸屬感。




當然許懷謙的深謀遠慮,朝廷諸公是想不到那麼多的,他們這會兒聽到許懷謙要全天下發行邸報,還以為他有多好的辦法,原來就是個邸報,全都搖了搖頭。




“你的想法好是好,可是這寫滿了廣告的邸報和當初陛下發行的時政試卷完全不一樣吧。”




“當初陛下發行時政卷子是因為天下學子都在為這時政科舉而鬧,陛下發行的時政卷子就是天下學子想要看的內容,戳中了他們的心理,才會每個人都去衙門領一份來觀看。”




“要僅僅只是一份寫滿了廣告的邸報,有那好奇的第一次領了,第二次還會再去領嗎?”




朝中大臣們可是沒有忘記,許懷謙可是說了,他這個邸報可是要做成可持續性接廣告的產物,這發行一次,第二次就不會讓人上當的東西,怎麼做成可持續性接廣告的產物?




“別到時候好心辦壞事,廣告沒做好就算了,反惹得天下商人惱羞成怒。”




許懷謙和他家夫郎可是籌措了全京都商人四百萬兩銀子和八百萬石糧食,人家肯出這麼大一筆錢糧就是衝著當初新科舉書的熱度來的,若是許懷謙拿不出比新科舉書傳播面更廣的廣告來,你猜人家會不會生氣?




這幾乎涵蓋了全天下商人的怒火,就算是朝廷發兵也不一定能夠平息得了吧。




大臣們各抒己見發表完自己的見解後,整個朝堂除了極個別的人在沉思以外,其他人就猶如看傻子一樣看著許懷謙,還以為他有什麼妙計,原來是走了一步臭棋。




“所以,眼下盛北的災情不正是給了我們機會嗎?”面對整個朝堂幸災樂禍等著瞧他好戲的朝臣,許懷謙一點都不慌張,慢慢地打出自己的牌,“隨著盛北災情的蔓延,我相信要不了多久,整個縉朝的百姓都會知道盛北發生了特大水患。”




華**患當初鬧得不夠大,還遠沒有達到能舉國力去救治地層度,昌盛帝除了拿自己的內務府補貼和召集京裡的商人募捐,根本就沒往地方發過召令。




要不是許懷謙去讀書,都不知道華陰發生過水患。




但這次不一樣。




又是發教習令,又是平抑物價的,又是募捐的,種種舉動之下,百姓想不知道都難了。




許懷謙擲地有聲:“還有比盛北的災情更能吸住他們眼球的事嗎?!”




“你是說要在這邸報上寫清楚盛北的災情?”許懷謙說完,立馬就有人站出來說話了,他們的思路還沒有反應過來,“此等國家大事,怎可告之百姓,讓他們大肆議論,妄加揣測?”




許是人都習慣了報喜不報憂,從古至今的官僚系統向百姓傳遞的消息都是,公式化的命令或者直接就將災情隱瞞掉,直講結果不講過程。




就是為了不讓天底下的百姓引起恐慌,因此每每有災情發生,一些偏遠地區的百姓都是解決了才知道的消息。




至於怎麼發生的,怎麼解決的,以及情況如何他們完全不知情。




正所謂無知者無畏。




可是他們忘了,未知的恐懼才是真正的恐懼,百姓們怕死嗎?當然怕了!可他們更怕的是,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就好比,徵兵。




在現代,如果打仗要徵兵,那都是搶著要去的,不為何,就是因為,當兵能為國爭光,能上族譜,戰死沙場就是國家英雄。




而在古代呢,古來征戰幾人回,一旦被朝廷徵兵走了,這個人此後是死是活都跟家裡無關了。




怎麼死的,死於那場戰役,有沒有立墳,甚至很有可能連撫卹金都沒有。




人家在家好好養大的兒子,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沒了,他們能不談兵色變麼?




要是現代的那些條件都能夠放在古代,百姓還會懼怕當兵嗎?




世界上有怕死的人固然多,想當英雄、想為國爭光,光耀門楣的人更多!




“我們就算不告訴百姓,他們就不會大肆議論,妄加揣測了麼?”許懷謙看向朝臣,“反而我們越是不說清楚,他們越是會往他們揣測的方向去議論去揣測!”




“就如同陛下當年為了華**患殺了那麼多貪官汙吏,”許懷謙不跟朝臣廢話了,直接跟昌盛帝講,“要是有一份全天下傳閱的邸報告訴他們,陛下殺的都是貪官汙吏而非反對陛下的朝臣,民間還會有那麼多的人說陛下殘暴麼?!”




當年別說百姓了,就連他都差點以為昌盛帝這個喜怒無常,不好伺候,只想躲清靜,可見這輿論的力量有多麼的恐怖。




“不錯!”果然坐在上頭安安靜靜聽許懷謙講話的昌盛帝一聽許懷謙這話,當即心動地大讚了一句。




能當明君誰想被罵呢?




可他堂堂一個皇帝也不能到處去跟別人講,他並不殘暴,也不昏庸,更不會濫殺無辜,大家不要再罵我了。




現在許懷謙的這個邸報一下就讓他看清楚了,他完全可以把這個邸報看作是他的話事人,將百姓對朝廷,對他,對縉朝的看法扭轉成他想要看到的局面。




民間有讀書人的筆桿子,朝廷也有朝廷的筆桿子!




“——這。”




朝堂之上的朝臣們聽到許懷謙和昌盛帝的話,皆是一愣,邸報還有這個方向的用處他們倒是沒有想過。




“再說回盛北的災情,”有了支持的人,許懷謙又把話題轉了回來,“現在全國推行時政科舉,若是我們能把盛北的災情原原本本地寫在這邸報上傳抄到各州府,學子們也能從邸報上學習時政。”




“而且不止於此,”許懷謙不認為一張報紙的運用就止步於此了,他看向站在金鑾殿邊上並不起眼的欽天監監正,向他問道,“聞大人,欽天監現在可以推演多少日的天象氣候?”




“十五日,有時準,有時不準。”站在角落裡並不關心朝政的聞星辰聽到許懷謙的話,忙站出來回答了他的問題。




許懷謙又問:“那是準的時日多還是不準的時日多?”




“這個要分地方,如果是在京都觀京都的天象氣候,那大多時候都是準的,”雖然不清楚許懷謙不是在說邸報的事嗎?為何突然把他給牽扯進來了,但涉及他的領域,聞星辰還是老老實實回答了許懷謙的話,“可要是在京都觀天下的天象氣候,每個地方的天象氣候不一樣,所產生的變化也不一樣。”




“這也就是說京都的天象氣候基本上都是準的,”許懷謙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後,點了點頭,“這就意味著我們完全可以把你們欽天監推演出來的這十五日天象氣候,寫在邸報上,讓京都周圍的百姓能夠從邸報上獲得天象氣候下地種地,這不比他們自己看天象氣候胡亂推測來得更準確?”




雖說民間都有一套自己的天象理論,比如什麼螞蟻搬家蛇過道之類的諺語,但是這些諺語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很多時候都是不準的。




要論準的話,還是得看欽天監。既然朝廷有這個部門,那他就不是個擺設。




欽天監監正一聽許懷謙的邸報上能夠放他們推演的天象氣候,頓時眼睛一亮,還給許懷謙出主意道:“不止如此,還可以將四季節氣一塊放在邸報上。”




他們欽天監是每年都會出一本《時憲曆》的,也就是民間所說的黃曆,但是因為這天底下識字的人少,又深奧難懂,推行的並不是很順利。




天底下的百姓還是按照他們祖祖輩輩傳下去的經驗在種地,但時過境遷,以前的氣候經驗並不順應現在的氣候經驗。




如果他們能夠每年按照欽天監發行的時憲厲上的節氣來播種種地的話,不說讓他們的糧食增收一兩成,起碼可以讓他們根據節氣氣候,知道今年適合種什麼,從而減少損失。




但他們欽天監在朝中人言輕微,說了也沒人會聽,反而會嫌他們一天沒事找事,因此平日裡他也不會多這個嘴。




但是現在不一樣,既然許懷謙要全國推行邸報,在邸報上多加一行關於節氣氣候的字,又不佔多少地方,是完全可以實施的!




也可以讓朝堂和天下百姓意識到,他們欽天監不是朝廷裡沒有用的一個部門!




“我正有此意!”許懷謙見聞星辰如此積極,向他肯定地點了點頭,欽天監在古代不怎麼受歡迎就是因為傳播面不廣,百姓覺得沒什麼大用。




但在現代天氣預報多重要啊,不管是電腦手機還是手錶這些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上面都帶著天氣預報,現在既然要推行報紙,那就一塊放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