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飛熊 作品

第109章 第 109 章



然而官府再怎麼調控, 市場的本質還是優勝略汰。




吳王劉濞也曾試圖改進本地的製鹽工序,甚至派人去蜀郡和彭城郡偷師。然而蜀郡產的是井鹽,彭城郡的鹽商跟吳國的鹽商是競爭關係, 加上海鹽要麼是用數個月的時間暴曬結晶,要麼是用燒鍋蒸發海水雜質。




彭城郡的鹽商有關中照顧,自然不受山海稅的影響,所以有大把大把的柴火用以加快製鹽速度。




“田稅一改革,銅糧的兌換率勢必上漲。這麼一來,吳國怕是有得賺嘍!”




卜式雖是洛陽的畜牧商人,但是因為賣給關外的東西要過洛陽的商道,所以對田稅改革的事有更多看法:“蜀郡雖與南邊的小國通商, 用白鹽換取他們的銅礦。但是關中不能為了打壓吳國而大量制錢,這樣會讓各地的商業乃至黔首們的生活崩盤。”




“商人們的大宗交易靠金餅, 唯有收糧時拿出銅錢。”




“而黔首們的日常交易,短工結算都離不了銅錢。”卜式見劉瑞點了點頭,大受鼓舞:“往日要是市面上的銅錢多了, 銅糧的兌換率下降, 便有流民工匠變為庸耕。反之等糧食的價格下降,農民便會選擇做工,甚至有人買糧交稅, 從而把銅糧的兌換率給抬上去。”




這也是高祖和先帝兩次下放鑄錢權後只是引起通貨膨脹, 而沒導致崩盤的主要原因。




沒辦法, 在一個大部分國民的恩格爾係數逼近百分之九十的封建王朝裡, 你搞那麼多花裡胡哨的也沒人消費啊!




就像劉瑞的白鹽……雖然是比傳統的粗鹽味道更好, 但是將其日常化的也就只有官吏徹侯。普通的黔首們頂多是在重大的日子裡買點白鹽, 或是混合著粗鹽使用。




而歸根到底, 古代的經濟邏輯就是隻要剛需不發生變化, 政府就不必調控。




“將雜七雜八的賦稅併入田租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黔首們的負擔,暫緩大族的土地兼併。”




“不過將賦稅折為銅錢上交於官府就不大像個好政策,反而會讓黔首在固定的時間裡產生銅錢需求,從而給鑄錢商人們可乘之機。”卜式說完還幽幽地嘆了口氣,苦笑道:“陛下與家上也是考慮到這點才會讓九卿就此商議個可行之策,而不是直接通過田稅改革。”




“沒錯。”商議什麼的其實就是個藉口,主要原因是關中一日不收回鑄錢權,一日就沒法進行稅收改革。




糧食倒好,畢竟在石油出現前,糧食與白鹽一直都是錢幣的錨定物。




可各項雜稅總得有個折現標準吧!




這就需要關中穩定市面上的銅錢數量。




也是劉瑞不得不提前搞死吳王劉濞,捶爛淮南王劉安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田稅改革利好於吳王這種鑄錢大戶,所以才得儘快告訴他,好讓他樂呵一下。”




卜式還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大著膽子問道:“您是想讓吳王知道關中把雜稅折成銅錢的事兒……而不是儘量瞞著對方?”




“這事瞞得過嗎?”劉瑞反問道:“吳王那老匹夫只是跟關中有仇,又沒有耳聾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