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文曲 作品

第353章 送孫英敏去BJ

雲鵬和章文釆、李漢成正在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時,六建分公司的代培指標下來了。

原來全國推薦工農兵大學生工作是在7月初就開始了,全國招生的院校先推薦錄取,十家子得到的指標都是本省的院校招生指標,而六建公司是中直企業,直接和全國招生的院校對接。

這一次省六建公司得到了6個代培指標,六個地區分公司各一個,均是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的名額,英城的名額落到了孫英敏身上。

這個名額的得來不是偶然的,蘇青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蘇青原來是省建築設計院的設計師,後到英城分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因為參加過人民大會堂建設,援建過非洲,又精通適應東北氣侯的火炕、火牆設計,在省六建公司工程技術人員中很有名氣。

當孫英敏拜他為師,向他學習設計技術時,他便給她指出了代培這條路。他把集體戶、饅頭窯、禮堂偏廈子、浴池、瓦廠、知青點、方孔窯設計都貫上了孫英敏的名字,將圖紙都郵到了省公司和中建公司。

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受擠壓,大的設計不用他們,小的設計又無用武之地,蘇青這些和工農兵生產生活實踐有密切聯繫的小發明、小設計,在一些外行領導眼中很獨特,便引起了上級的重視。所以,在下代培指標時,給英城分公司戴了帽。

其實,不戴帽也會落到孫英敏身上的。因為那時學歷不值錢,一些技術人員都已經步入中年了,拖家帶口的,沒人去爭搶這個指標,把工資搭到學校,孩子們吃什麼。還因為工匠們只會看圖,不會畫圖,而代培是培養技術人員的。另外,蘇青也是班子成員,有他極力推薦也會保得住的。還有一點就是政審,孫英敏是黨員,又是軍轉幹部,履歷一報,工農兵都幹過,無人能及。

最關鍵的一點是年青人沒有幾個願意選擇這條路的,尤其是象孫英敏這樣的脫產幹部,與其讓他們去培訓回來再分配崗位,還不如搶佔她這個崗位實惠呢。就這樣,孫英敏被選派去清華大學代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