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文曲 作品

第056章 任民為小隊出力

任民每天晚上回到戶裡吃完飯就睡覺,好象著了睡魔似的,甚至有時吃著吃著飯就睡著了。

原來,大隊一共只有300名勞力,平均每人要種2.3垧地,超出了極限。一般一個勞力憑老式彎鉤犁耕種,一年也就能蒔弄一垧半地。

那彎鉤犁一天最多能犁5畝地,不是牲口走的慢,是一天拉著犁走上5000米,牲口的體力吃不消,即使牲口能承受了,扶犁的人也承受不了。別說在壠溝裡扶犁耕作,就是空手走上10裡地也得兩個小時。

700垧地是7000畝,一個犁杖要犁一次得1400天,100副犁杖還需14天。於家窩堡每個生產隊平均有6副犁杖,最多能套出48副,而春耕的最佳時節是立夏到小滿半個月時間,如果不借助拖拉機,得有一半的地做不到搶墒播種。

過去,這裡沒有這麼多地,成立人民公社時,註冊面積只有400垧,後來家家都開小片荒,擴大自留地,10年裡增加了300垧。他們增加的地都種麥子,不跟生產隊搶農時,個人和集體的利益還能兼顧起來。

割資本主義尾巴時,自留地被沒收了,隨之又推行種植計劃,矛盾就突顯出來了,出現了歇地。即每個生產隊每年都撂荒一些地,實行輪種。這樣雖然可以解決糞肥不足、勞力不足、農時不足等諸多問題,但是各級幹部的臉面卻掛不住了,誰能看著土地撂荒而無動於衷呢?於是,縣裡提出了推廣機械化的戰略。

種大苞米最費工的是刨茬子,一個勞力一天能刨一畝地,500垧地需要300個勞力刨半個多月,還得用車拉出去,和送糞搶工。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進行秋翻,秋天把茬子都翻到地裡,春天擺上苞米籽,一扣就把地種上了,犁杖不夠,可以機耕,不扔地也不誤農時了,就是機耕費支出大了,每垧地要支出20元,但是和讓地撂荒比起來,社員還是買賬的。

這就說到拖拉機了,1971年,縣裡給每個大隊配了一臺東方紅55鏈軌拖拉機。那車頭不花錢,可是配套農機具是要錢的,縣裡貸款,由大隊購置。那時侯農用柴油每公斤才1毛8,翻一垧地只需5公升柴油,之所以定到20元一垧,是為了儘快償還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