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第一百三十章 朝會(上)



第一百三十章朝會(上)

 

四月初三、初六兩天,宮裡傳話都是“聖躬違和”。大家知道,聖天子身體好著呢,所謂的聖躬違和,就是聖天子不想上朝的託辭。

 

四月初九,今日是上朝的日子。

 

與大多數人的想象不同,古代聖天子並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朱明一朝,除了如朱元璋、崇禎等有限幾位特別勤政的以外,聖天子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九天。當然,與勤奮的相比,神宗皇帝那般懶的更多。

 

早朝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大臣們凌晨三點就要在宮外集合,等散了朝會回到各自的官衙,遠一點的要到中午時分了,在交通全靠兩條腿步行的時代,過於頻繁的早朝會大大影響各部門處理日常政務的效率。

 

早朝也不像影視劇中那樣在皇極殿內舉行——皇極殿原名奉天殿,永樂十八年仿南京奉天殿而建,嘉靖四十一年更名為皇極殿,到清順治二年才改名為太和殿(就是百姓們常說的金鑾殿)。皇極殿是舉行如新皇登基、聖天子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等重大慶典、儀式的場所。此外每年的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聖天子也要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們賜宴。

 

奉天殿落成後不久便失了火,於是成祖(朱棣)那陣子便只好在殿前的廣庭聽百官上奏。九五至尊和帝國最高層的精英露天開會,本來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後來有會來事兒大臣上奏:露天聽政,聖天子賢明勤政之心可以直達上蒼,定會得到老天爺的佑護!這下就不尷尬啦。古人非常重視“天人感應”,這套說辭又完美得無可辯駁,所以露天聽政的舉措便傳襲了下來。因此,早朝還有另一個名稱:御門聽政*。

 

寅時(凌晨三點)剛過,吏部右侍郎劉之謹在端門外驗過入宮牙牌,進了待漏(“漏”指計時的銅壺滴漏,引申意為等待早朝)的直房(端門內供待漏大臣勳貴們整理儀容、臨時休息的房間),與早到的同僚們打了聲招呼,便在昏暗搖曳的燭光裡努力辨認著想找的人。從考功司米學朋那裡,劉大人聽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消息,故而急需驗證一番。然而,看了半天,不僅人沒找到,反而把自己弄得有些彆扭——官員們嘴上不說,彼此心裡都知道,明年的大計,吏部現在已經開始動作了:吏部考功司開始根據科道建言擬定訪單、不等入秋,便要與各地巡按御史和地方按察使密加謀劃著手準備、待明年完成考核訪單回收後,大計才算完成了第一階段。然後進入第二階段,庭辯:各路言官糾劾,得到差評的官員也可上疏自辯。不過,需經吏部認可,方許言官彈劾參奏!最後的第三階段,是吏部公佈相關的人事變遷。簡單說來,就是吏部出題、地方監考、吏部判卷、最後大家根據判卷結果一起交口稱讚或落井下石!吏部尚書孟梁臣是大學士,跟其他內閣成員在北楹(右闕門直房共三間,有大學士榮銜的內閣成員在北楹,與普通官員不在一間)候朝,這幫京官,早就都收到各地門生故舊的請託,都在千方百計找機會跟劉大人套交情呢。劉大人是近視眼,想找人自然眯著眼挨個盯半天,所以,見劉大人看過來,以為是要給自己什麼暗示,紛紛報以期待交流的眼神,有的居然還湊過來沒話找話地聊幾句……劉之謹暗自苦笑了下,應付了幾句,索性老老實實坐定閉目養神。

 

寅時過半,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伴著“完了完了,這不是倒黴催的麼……”的一陣抱怨,劉大人要找的人到了——通政使申選(字佳擇)申大人。

 

劉之謹聞聲站起身迎上前去,口裡問道:“佳擇兄,你這是怎的了?”

 

申選沒答話,反而滿臉急色地問道:“慎獨兄,你帶銀子了麼?先借一百兩再說!”

 

劉之謹聽到這個數目,再向空著兩手的申選一看,明白了:敢情申大人把朝笏忘家裡了!

 

上朝跪奏時,大臣們都要拿個笏板,無論是啟奏還是回答聖天子問話,都要遮住自己的面部,眼睛要看向笏板,絕不能直愣愣地盯著聖上看,那是妥妥的大不敬(評書裡常常聽到這樣的描述,哪個功臣被召見,聖天子曰:抬起頭來。功臣曰:臣不敢,怕衝撞了聖上。聖天子再曰:恕你無罪!功臣這才抬頭)!大臣們也往往把奏對的要點記在笏板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候朝時,會有御史在旁監督,君前失儀的事都會被記錄在案,朝會的最後一項,便是御史出班,上奏早朝期間官員們的失儀情形。輕的申斥,重一點的罰俸,甚至降級之類的處分也有可能——沒帶笏板屬於非常嚴重的失誤,罰俸是絕對逃不掉的(類似董事長開會你沒帶筆記本,當然,性質嚴重得多)。因此,內監也衍生出一種生意:租借笏板。哪位大臣忘帶了,可以偷偷找內監去“租”一個。明碼實價童叟無欺,一百兩一上午,必須現銀或珠寶,還不帶講價的。當然,千萬別讓御史看見,否則記你兩條——內監是聖上家奴御史管不著,但收拾你絕對是本職工作!

 

本來申大人像其他官員一樣,準備子時一過(凌晨一點)就出門,但偏偏準備停當的有些早,靠在椅子上假寐了一會兒……然後就睡過頭了!急吼吼備轎出門,連笏板都忘了拿,哪裡還會想著要揣上幾斤銀子?故而由不得申大人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