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巴赫 作品

第八十七章 叛亂了,又叛亂了

洶湧海以西,霜牙山一帶,揚帆城。

  持續多日的暴風雨,沿著海岸線席捲了幾乎所有的帝國殖民地;生活在這一代的殖民者們,剛剛度過了一個被洪水與海難統治的嚴冬。

  但即便終於挺過了這霜牙山一年中最難熬的“冬潮”,被烏雲所籠罩的穹頂依舊黯淡無光,空氣中始終瀰漫著腥臭的發黴腐爛的味道,潮溼的寒風奪走了世間最後一絲溫度。

  迎著微弱到只有一線純白的晨曦,年輕的騎士走出教堂,眺望著城外山腳下一片開闊的平原,湛藍的瞳孔中瀰漫著一絲憂慮。

  那裡曾是一片富饒的原野,歷經一百三十多年歲月,原本繁茂旺盛的原始森林早已在一批又一批殖民者們不斷拓荒的努力下,逐漸開發成為富饒的大型種植園,盛產圓白菜,甜菜根,土豆,胡蘿蔔……

  正是依靠著這些種植園提供的農產品,以及海對岸源源不斷運抵港口的本土物資,將揚帆城打造成為帝國殖民者們向新世界進發的橋頭堡,並以此為大本營不斷向更遙遠的土地拓荒,發展出一連串的衛星殖民地。

  最鼎盛時期僅憑一座城市,揚帆城就供給了整個霜牙山一帶百分之六十的口糧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活必需品,幫助許多小殖民地挺過了前期最艱難的日子——就像另外十二個大型殖民地一樣。

  可現在…即便是站在數公里外的教堂門前,無需望遠鏡,年輕騎士也能看到平原上那零零散散,炮彈砸落留下的彈坑與橫七豎八的溝壑;以及被暴雨浸泡,曝露荒野的屍骸。

  任誰也沒想到,一場原本只是幾個農莊爆發的小小騷動,最終居然會演化成為整個帝國殖民地的集體叛亂。

  最初的起因究竟是因為種植園主對自己的奴隸太過苛刻,亦或者為了維持種植園的經濟而豢養了太多“獸奴”,令這些懦弱的原住民因為數量產生了想要反抗的想法,亦或者二者皆有…都已經不再重要。

  由於最開始的疏忽,導致錯過了鎮壓騷亂的最佳時機——當然,能不能鎮壓那是另一回事——在第一個農莊被暴動的“獸奴”攻破之後,周圍的種植園也紛紛開始暴雷,一個接一個如同被病毒感染似的迅速淪陷。

  事實究竟是否真的如此,沒有人知曉,因為也根本沒人關心這個——直至某個小鎮被憤怒的獸奴們直接攻破,屠戮並且付之一炬之後。

  殖民地的議會終於意識到,這並不是某個“老對手”倒了大黴,可以趁機看熱鬧的“小小意外”,而是很可能會連累著自己也被殺全家的群體惡性事件時,已經太遲了。

  面對數量是自己好幾倍,並且疑似混有舊神派施法者的“獸奴”大軍,只有原木圍牆和幾十支獵槍的小型殖民地根本沒多少反抗的餘地。

  並且城內也豢養著大批的“獸奴”,用來處理生活垃圾和維持城鎮衛生那些“低賤”的工作…裡應外合之下,城外暴動土著民大軍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就攻克了這座殖民小鎮,並迅速將暴動向周圍所有殖民地蔓延。

  和白鯨港這種誕生至今不過五十年的“新晉”相比,老牌的帝國殖民地擁有著比她更發達也更成熟的蓄奴貿易,靠著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維持生產規模,好讓更多的移民繼續向周邊拓荒,開闢新的殖民地。

  這種便利又現金的殖民方式,令帝國能更快,同時更大範圍的拓展自己的殖民範圍,同時對本土的依賴也更低;“單純”的克洛維人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嘗試這種做法——之前都是要麼殺光,要麼驅逐來著。

  如今,他們終於嚐到了這種“便利”的惡果。

  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萬的“獸奴”大軍不知是從哪兒冒了出來,四處縱火殺掠,攻聚居地和農莊,洗劫殖民者的商隊,伏擊外出掠奴和墾荒的傭兵團……

  多年來被掠殺,被屠戮,被奴役,被侵佔代代生活的土地這些血海深仇,一次性的爆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