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巴赫 作品

第五十五章 喝一杯麼

儘管對結果有著絕對的把握,但當陰沉著臉的哈羅德宣佈全票通過的時候,安森還是忍不住暗自鬆了口氣。

  不要說沒有反對者,就算支持議會重組的議員佔到了絕對多數,安森都得做好打一場平叛戰爭的準備。

  在他眼裡,整個殖民地已經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不論受損多少,最終承擔代價的那個人都是自己,因此傷害當然是越少越好。

  獲得勝利只是第一步,真正困難的是勝利之後究究竟該如何收場,而想要收場就需要雙方都拿出足夠的誠意,而這也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讓步與妥協。

  這方面最好的反例就是帝國和克洛維的戰爭;帝國為了撕毀協議發起突襲,企圖一次性打垮克洛維的崛起進程;而克洛維準備來一場絕地反擊,徹底“戳穿帝國就是個紙老虎”的真相。

  結果帝國賠上了信譽,依然沒能一口氣打垮克洛維的防線;而克洛維則忽然發現眼前這個紙老虎恐怕有點兒厚,想“徹底戳穿”,恐怕得把自己搭進去同歸於盡。

  雙方都拿不到自己最想要的,但都不肯讓步或者作出妥協,於是就只能尬在那兒,將原本三個月就能結束的戰爭硬拖了一年。

  一場老牌強者和年輕新秀之間精彩的霸權之戰,最終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乾耗著不肯結束;變成了無限延長的加時賽,而且基本上都是回合制靜坐的垃圾時間。

  正因為有這個對比,議會沒有堅持到底和自己魚死網破,不需要把半個白鯨港炸上天,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全票通過了這份重組提案,急於表忠心的梅森·威茲勒又強迫議員們不準離席,繼續投票確定整個改革各個步驟間的具體環節和措施。

  最先被提出來的,就是如何確定議員身份和選拔標準。

  在經過一番短暫的爭吵後,這個標準被暫定為“除異教徒,土著,土著異教徒,移民土著混血和女人之外,任何擁有不少於一千金幣財富或固定資產,在殖民地生活了十年以上的成年男性移民”,都擁有通過選舉成為議員的資格。

  基本上就是這幫議員們能夠在彼此身上找到的“最大共同點”了。

  選舉模式為差額選舉——只要五百人席位出現空缺,則其餘所有議員都有資格推舉新議員,最後由臨時組成的“選舉委員會”負責投票選舉。

  這一規則最大的作用,就是剝奪哈羅德此前控制議會最重要的手段——人事權,讓選舉和身份都公開化,再也無法私相授受的向議會內偷偷塞進他的親信。

  並且有了明確規則,原先倚靠哈羅德才進入議會的議員也能擺脫他的印記,畢竟日後再被剝奪或者推舉誰成為議員都是整個議會的決定,和哈羅德沒有關係了。

  緊接著配合這個第二步,就是確定議會內幾個職務。

  這麼做同樣是在瓜分哈羅德的權力——為了痛打落水狗,乘勝追擊的梅森·威茲勒首先通過了對“議長”這一職位的定義:議會對外談判代表,負責組織、召開會議,維持議會秩序,以及每次議案投票時負責唱票。

  基本上就是把哈羅德扒到只剩下“外交大臣”,“紀律委員”和“唱票員”三個權力,其餘分毫不剩。

  當然,他也沒忘哈羅德之所以能當上議長,靠的是白鯨港城外眾多農莊的支持;為了彌補他們在議會“失去影響力”這個損失,梅森把議會兩大權力之一的財權分給了他們。

  這樣哪怕為了保住“徵稅”大權,這些農莊也必須堅定不移的拋棄哈羅德,站到“改革派”這邊來。

  而作為白鯨港商會的首領,以及“反叛哈羅德第一人”,梅森·威茲勒也毫不客氣的任命自己為“議會首席理事長”,手握議會的行政大權。

  同時守信者同盟也被確定為“冰龍峽灣唯一官方信仰組織”,任何新加入的移民都必須向同盟登記信息,否則將被視為不受殖民地法律保護的異教徒,對同盟的捐贈以及其名下任何固定資產都無需向議會繳稅…算是對瑞珀主教和他麾下狂信徒們的投桃報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