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巴赫 作品

第五十四章 表決

  “因此我的第二項提議,就是在議會內建立明確負責具體事務的機構和職位,由全體議員選舉產生,負責整個議會的日常運轉和各項工作的落實,並且受整個議會的監督與問責!”

  第二步,理清權責。

  既得利益團體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他們反對改變和做任何實際的事情。

  因為變化就會導致自己的利益受損,做事情就會觸及其他人的利益就會產生矛盾,矛盾有了衝突就不遠了。

  而有了具體要負責的事務和職位,再搭配績效評價和業務考核,他們就不再是坐享其成高高在上的貴族;什麼作為都沒有,哪怕民眾不說話其他議員也是不會接受的。

  “…除了具體工作,我建議還應明確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成為白鯨港的議員,確定每一位議員的身份,權利和義務。”

  第三步,明確地位。

  這實際上是第二步的延伸,目的也很簡單,徹底咬死所有人有什麼權利,有哪些責任,想成為議員又有什麼要求和前提,把它變成明文規定的制度。

  模糊不清的才是權力,才有隨心所欲把控的空間,才有令人敬畏和恐懼的力量;一旦被明確說清楚了,提出來了,失去了檯面下操作的空間,就會立刻失去它原本的威力。

  就像哈羅德的“議長”身份,現在的他幾乎是整個白鯨港議會的“領主”,是所有議員名義上的領袖;可如果這個頭銜變成一個職位,有了明確的權責關係,就等同於跌落到和其他人相同的水準上,不再像過去那樣特別。

  甚至…還會給其他人一種“我也能當議長”的錯覺。

  這種“不臣之心”只要出現,就永遠不會消失,將哈羅德靠習慣和外部威脅為自己塑造出來的地位,徹底碾碎。

  按照安森的設計(其實是克洛維樞密院的設計,而且都是小書記官負責起草的——不過這個不是重點),“完全體”的白鯨港議會大概是個立法加行政機構,處理殖民地的日常事務。

  風暴師不介入殖民地具體的管理工作,只負責維持日常治安和提供一部分公共服務,在必要的時候進行仲裁;

  這樣就能通過議會間接的統治殖民地,避免了承擔責任,萬一出事也只需要讓議會負責背黑鍋就行了。

  當然,拋出一小部分故意挖的坑——最多不超過百分之十——本質上安森還是想讓白鯨港議會這個什麼也做不成的自治機構,真正的為殖民地負起責任來,為此甚至願意做出巨大的讓步。

  以自己放棄追究刺殺事件為代價,要求白鯨港議會接受自己的重組方案。

  並且這件事好就好在其實議員們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因為他們仍然保留了議員的頭銜,而重組的本質是將哈羅德議長過去的權力,變成明確的頭銜和職務,分享給整個議會。

  議員們得到了過去他們未曾擁有,或者擁有過但並沒有得到白紙黑字保障的權力,安森則可以利用分化的議會間接控制整個殖民地,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總督。

  只有哈羅德議長一個人受傷的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安森前面的言論迷惑,抓不住所謂安森“重組”議會的本質——拉攏議會,架空哈羅德議長。

  比如某位議長自己。

  主席臺上的哈羅德用顫抖的雙臂支撐著身體,臉色難看到了極點。

  他當然看得清安森·巴赫在玩什麼把戲,但這一次如果自己不同意,對抗的就不再只是身為外來者的守備軍團和盧恩家族…還有整個議會,甚至是整個白鯨港。

  但這並不意味著哈羅德就要徹底束手就擒…他先是瞥了一眼梅森遞給自己的文件,無視了對方那意味深長的目光,扭頭對安森輕笑道:

  “這麼多的內容,一時半會兒很難全部看完;即便能,想要做出這麼重大的改革也需要時間,否則突如其來的變化很難讓大家立刻適應。”

  “因此我提議,將整個重組方針分幾次推行,每次執行一部分,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徹底完成整個改革;首先就可以從確定議員身份選拔的標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