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好萊塢1980 作品

第三百〇九章 音樂之聲的觀眾失蹤了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其實是斯皮爾伯格七十年代在環球電視製作部門打工的時候發生的故事。

  斯皮爾伯格那時候高中畢業,從大學輟學去環球製片廠上班。因為長得年輕,所以沒有項目願意僱傭他做編導。

  斯皮爾伯格非常熱愛電影,所以他蓄起了鬍子,努力讓自己看上去年長一些,然後模仿環球的高層,穿上熨燙的很妥帖的西裝,在各個片場和辦公室亂轉。

  因為他有環球的工卡,那些片場裡的導演和攝影等人,都不知道這個人是什麼來頭。所以任他在片場裡閒逛,到處問別人技術問題,和藝術上的處理。現場人員也願意回答他的問題。

  他很快發現,在片場和辦公室裡裝模作樣,只要你穿的衣服熨燙過,戴上領帶,把皮鞋擦亮,只要拿出自信來,根本沒有人會發現你是來騙人的。

  這讓從小比較內向,卻想象力豐富的斯皮爾伯格很得意,把這一套玩了半年多,甚至在環球的辦公樓裡給自己弄了一間辦公室,把各種劇本材料都放在那裡,每天去上班。

  直到偶然有一天,環球當時的總裁西德尼·辛伯格看到了他,出言詢問這個很懂行的年輕人是誰,斯皮爾伯格才露了餡。

  不過辛伯格很欣賞他的努力,勇氣,和冒險精神。沒有責怪斯皮爾伯格,反而給了他幾個電視片的導演機會,才有了後來拍出“大白鯊”的一段佳話。

  本來普萊斯還想把這個劇本給斯皮爾伯格看看,但是對方一點興趣也沒有。所以才找來羅納德來接手看看。

  羅納德很疑惑斯皮爾伯格為什麼沒有興趣,這個故事寫的很棒,角色也塑造的有水平,按說有潛力拿到票房和評論的好評。

  但是斯皮爾伯格當時給他說的一番話,反而加深了羅納德的疑慮,連帶自己也有點吃不準起來。

  “你知道這部電影面對的是音樂之聲的觀眾,她們失蹤很久了。”

  “音樂之聲?茱莉·安德魯斯那部嗎?”羅納德不太明白斯蒂文的意思。

  “你應該明白的,羅納德。我看你拍電影從來就很懂得怎麼吸引觀眾。你知道音樂之聲的觀眾是哪些人嗎?”

  “我想是那些家庭主婦,和一些當父親的成年人,也許會帶孩子去看吧。”羅納德想了想,回答道。

  “是啊,她們就是電視發明以後,從電影院失蹤的那群觀眾。但是有的時候,她們又會被某部電影激發,重新走進影院。我們不知道這裡的關鍵是什麼,這是在賭博。”

  “哦”,羅納德有點明白斯皮爾伯格的意思,也想明白了為什麼弗蘭克·普萊斯想讓斯皮爾伯格參與電影,用他的真實故事改編,作為電影營銷的噱頭。

  電視發明以後,最先從電影院的固定觀眾群裡消失的,就是家庭主婦。

  她們的娛樂,從電影院裡那些專門為主婦拍攝的電影,轉為看電視裡的肥皂劇。

  羅納德也看過不少電影的市場調查報告,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電影觀眾。

  對此,好萊塢有明確的定義,就是在去年一年時間裡,走進過電影院十多次以上,有固定觀影習慣的觀眾。

  這些主婦,可能偶爾每年會進電影院一兩次,比如羅納德的“壯志凌雲”,或者斯皮爾伯格的“et外星人”,除此之外,她們對剩下的那些電影就敬而遠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