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寒階 作品

第943章 王林的雄心壯志

  王林看了樣片後,表示認可,當即派人乘機送往香江。

  能做的工作,都已經完成。

  最終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那就要看宣傳片能不能打動外商的心。

  當天下午,李佳欣就拿到了宣傳片的錄像帶。

  她那邊準備了設備,在紅館裡面進行循環播放,宣傳愛秀集團。

  而為時九天的時裝週,也來到了最後兩天。

  申城這邊簽下了12億的單。

  接下來就要看簽約晚宴的表現。

  很多外商都有下單的表示,王林對申城主場的訂單量並不擔心。

  他現在最擔心的還是香江分場。

  當天晚上,王林和李佳欣聯繫,還是一單未開。

  一種莫名的焦慮,湧上王林心頭。

  他對香江和海外的市場,有一種捉摸不透的無力感。

  早知道就不在香江開設分會場了!

  原本是想借著香江的明星效應,將愛秀時裝週推向世界,結果卻遇冷了!

  晚上回到家,王林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疲憊。

  “你怎麼了?”李文秀問躺在沙發上一動不動的丈夫,“哪兒不舒服嗎?”

  “只是累了!”王林輕輕搖頭。

  “那就好好休息,別想太多了。你已經很成功了。”李文秀心痛的說道。

  王林微微一笑:“文秀,在你眼裡,我算是成功了。但我心中的成功,卻還差得遠。”

  “你想要什麼樣的成功?”李文秀問道。

  這也是她第一次問丈夫這樣的問題。

  王林微一沉吟,沉聲說道:“我要打造一個世界紡織產業的巨頭企業!”

  “世界第一?”李文秀笑道,“這能實現嗎?”

  王林看著妻子。

  是啊!

  這能實現嗎?

  就連枕邊人都在懷疑他的理想!

  王林陷入了沉思。

  事業總不能一帆風順,這一點王林早有準備。

  但他有雄心壯志!

  王林想帶領愛秀集團,走上國際紡織企業的巔峰!

  光靠國內的體量,也能成就一家巨大的紡織企業,但要真正的成長為國際巨頭,就必須做大國際貿易。

  服裝和時尚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在世界各地,有數以萬計的公司和品牌日夜工作,為他們的客戶帶來最新的時尚。

  我國做為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幾十年來統治時尚界的10大紡織製造公司,卻沒有我國紡織企業的一席之地。

  這十大紡織公司,分別是阿三國的arvind有限公司、阿三國的棉花公司、新西蘭坎特伯雷、總部位於米國的dorothyperkins公司、whadia集團的阿三國旗艦公司、法國的agile公司、英國的ad

  服裝業是創造美好時尚生活的基礎消費品產業和民生產業,也是集中體現技術進步、社會文化發展和時代變遷的創新型產業。我國服裝企業十萬家,全行業從業人員千餘萬人,服裝年總產量幾百億件。

  然而,我國服裝無巨頭!

  很可惜,我們一個泱泱大國至今沒有叫得響的國際服裝品牌。

  14億人口支撐起了全球最大紡織服裝生產、消費、出口大國,卻沒有全球性大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迷思。

  我國服裝市場有3萬億的大盤,最豐厚的利潤都在被洋品牌攫取。

  從女裝到男裝,從運動服飾到快時尚領域,從大眾市場到高溢價賽道,國際品牌佔盡優勢。

  借力我國市場,國外品牌一飛沖天。很多國外品牌都是進入我國以後,才登上了全球服裝業老大的寶座。

  在王林重生之時,優衣庫大中華區營收貢獻佔比22.7%,為僅次於東洋的第二大市場,並且份額持續提高。

  除了優衣庫之外,我國市場已成為諸多海外品牌的核心增長引擎。耐克、阿迪達斯、lululemon、安德瑪等也在國內服裝業的一片蕭條中,實現了逆勢增長。

  國際大牌們撈金有術,更加映襯出國產品牌的人氣黯淡。

  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國產服裝業的生存現狀可謂一言難盡。

  要麼在大浪淘沙中慘遭淘汰,要麼在多品牌戰略中迷失方向,要麼偏離服裝主賽道。

  80後記憶中的美特斯邦威、以純、佐丹奴、七匹狼等老品牌紛紛隕落。

  是的,美特斯邦威,這個有著純正外國名稱的品牌,其實是一家國產品牌。

  佐丹奴也是一家香江品牌。

  無論是高端女裝,還是大大小小的設計師品牌,都偏安一隅,很容易受到潮水變化的擾動。看似百花齊放,實際上沒幾個能打的。

  有人問,假如洋品牌統統被封殺,國產品牌就能所向披靡嗎?

  讓我們來梳理一下我國的紡織行發展史吧!

  其實,這是一場原本可以贏的戰爭!

  事實上,我國有全世界最好的服裝製造工廠,在全球服裝競技中本應贏得一席之地。

  我國現代紡織服裝行業興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恰逢全球紡織製造業中心遷移大潮,於是中國接棒東洋,憑藉勞動力等紅利,逐漸躍居全球第一紡織業大國。

  此外,豐富的原材料供應來源,棉、麻、毛、絲產量大、區域集中,為我國服裝行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服裝業形成了一條貫穿紡織原料加工、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的現代化產業鏈,產業集群效應顯著,深度參與全球分工。

  我國已形成規模化服裝產業集群60餘個,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東南沿海地區。東部沿海五省,服裝產量佔比達70%以上。

  但是,我國比較知名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比如說申洲國際、魯泰紡織、健盛集團等,主要的業務是為巨頭代工,並沒有自己出眾的大品牌。

  有業內人士評論,“華廈消費領域沒有品牌,只有廠牌。”

  何其可悲!

  我們到底輸在哪裡?

  如果深入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端倪。

  我國服裝市場海量多元、瞬息萬變,在這片紅海,企業長期獲勝的訣竅不在於低成本的大規模複製,而有賴於經過時間驗證的品牌故事、辨識度高的品牌調性以及充滿創意的設計。

  服裝產業是一個上下游一體的複雜鏈條,環環相扣。透過表面的繁榮,從品牌力、產品力、渠道力,乃至人才團隊、供應鏈、企業治理等方方面面來考量,我國服裝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