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





下雪之後,幾次交鋒,都以戚繼光大勝而告終,戰線開始快速推進,很快就推進到了會寧衛十里的範圍內。





李成梁從彰武出發,一路西進,連續攻破了炒花五大營,李成梁甚至親自射殺了敵將以兒鄧,以兒鄧姓孛兒只斤,是古扎魯特部的鄂拓克,就是首領、部落之長,以兒鄧的陣亡極大的震懾了萬戶速把亥,整個東線戰場全面崩潰。





一個圍三缺一的巨型口袋已經完全扎牢。





戚繼光依舊有條不紊的指揮三十個團營推進,連綿不絕的攻勢,打的土蠻汗叫苦不迭,打不過也就算了,有的時候明明打贏了,卻不敢追擊,生怕是戚繼光佈下的陷阱。





這就是戚繼光本人的威懾力了,只要他在軍中,土蠻汗就不得不考慮,我真的贏了嗎?這是不是戚繼光故意設下的陷阱?





戚繼光在推進到會寧衛五里範圍內,停下了腳步,他的目標是把土蠻汗趕出遼東,現在土蠻汗只有一條路,從大鮮卑山口,狼狽逃回大鮮卑山以西。





戚繼光也不急,讓三十個團營分為了十個波次,以戰代練,摁著土蠻汗的頭,當經驗本刷。





“將軍厲害,李某佩服。”李成梁遠道而來,翻身下馬,口中吐著氣龍,還沒站穩,就對戚繼光急匆匆的開口說道。





李成梁和戚繼光都是大明世襲伯爵,二人平級,而且南戚北李的稱號在大明響徹南北,作為條件幾乎相同、地位平等的情況下,李成梁這句厲害,就是極高的評價。





戚繼光聽到這句,又想起了萬曆元年,京營遴選武將的時候,陛下讓文官排著隊到他面前說這句:將軍厲害,某某佩服。





李成梁有著完整的塘報,他換位思考了下,如果自己是土蠻汗,應該如何應對,思索了許久,最後得到的結論是:無法應對,應對?應對個屁!直接投降,還不至於如此的恥辱。





“還是寧遠伯厲害,不是寧遠伯從遼東長途跋涉而來,我這面的壓力極大,恐難取勝,快快請進,暖暖身子。”戚繼光帶著李成梁進了中軍大帳。





遼東軍最能打的就是李成梁那三千客兵,至於剩下的七萬衛軍,則是按兵不動,但這三千客兵,轉戰三百里,無一敗績,把東線的萬戶速把亥的膽氣給打破了,這才讓戚繼光的主攻方向如此順利。





“以前這個速把亥,有事沒事就到平虜堡來叫陣,羞辱我遼東軍兵,我若是不追,則顯得我怯懦,我追出去,他就跑的無影無蹤,甚至還和董狐狸一道做口袋埋伏於我,左右為難,連山間老翁,都說李匹夫、不丈夫。”李成梁進了中軍大帳,坐定之後,喝了口熱茶,極為感慨的說起了從前。





李匹夫,不丈夫,是遼東一句流傳極廣的諺語,說的是李成梁膽小怯懦,面對速把亥的挑釁,李匹夫軟弱無能,無法像個大丈夫一樣應對這種挑釁。





現在他來了,李成梁滿肚子的火氣,他到底要看看,是誰不丈夫!





這次的征戰,是遼東地方配合大明京軍,李成梁本來的職責是在西線牽扯炒花五大營的兵力,而後京軍可以完成對會寧衛的攻伐,等到土蠻汗逃跑之後,或者圍剿、或者勸降、或者驅趕,但是李成梁打的很好,三千人追著兩個萬人隊跑。





“馬將軍呢?”李成梁看了一圈,中軍大帳一共就兩個參將,一個陳大成,一個大寧總兵王如龍,其他的參將和副將軍都不在大帳之中。





“去了會寧衛。”戚繼光滿是笑意的說道。





馬芳去了前線督軍,馬芳去戰場上證明自己還是那個威震北虜、三頭九目、腦後長眼的馬王爺。





現在大明軍已經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敵人的抵抗意志已經趨近於薄弱,已經走到了收尾的階段。





“大火收汁,明天就該逼迫土蠻汗西進了,他若是不肯西進,那就決戰好了。”戚繼光和李成梁商量著軍務,發動總攻並不是戚繼光喊一句,一二三,總攻,就能發動的。





他的大火收汁,也不是要一擁而上,而是利用震懾的手段,進一步削弱敵人的抵抗意志。





大火收汁,不是將大明軍十萬軍拉出來一擁而上,而是派遣一個步營,大張旗鼓的前往大鮮卑山山口,逼迫土蠻汗做出最終的決定。





大鮮卑山山口,就是現在土蠻汗唯一逃跑的山口,大明軍一旦堵上了這個圍三缺一的缺兒,土蠻汗就陷入了困獸之鬥。





孫子兵法有云: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亦曰: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





戚繼光在用這個步營派遣,測試土蠻汗諸部的抵抗意志的烈度,進而制定作戰計劃。





這一步,在土蠻汗看來,就要考慮,大明軍到底是要堵住他的退路,還是不要堵?





土蠻汗這一仗打完,怕是做夢都是戚繼光這三個字了。





“戚帥,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何你對北虜動手,總是手下留情,就像這次,明明可以遣銳卒堵住土蠻汗的退路,為何還放他一條生路呢?但是平倭,卻從來不留餘力。”李成梁一直好奇這個問題。





大明軍完全有實力將對方完全包圍,然後最終消滅,可是戚繼光選擇了圍三缺一。





戚繼光思忖了片刻說道:“我來到北方後,發現北虜的情況和中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些個北虜甚至連俺答汗和土蠻汗都不怎麼會用蒙文了,但是倭寇不一樣,倭寇必須死。”





戚繼光任用韃官,但是絕對不會任用倭官。





韃官是大明自太祖高皇帝起就有的一種任用,就是招安北虜的部落,將其安置,同樣大明也有逃亡到北虜的案例,比如正統十四年的賽因不花,嘉靖年間的雁北地區白蓮教教首趙全等等。





三娘子說的辦法,也是個和解的辦法。





都打了兩百多年了,大家各有優勢,不如參考雲南黔國公府事,弄個高度受朝廷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羈縻的地方公府,彼此給個臺階。





但是倭寇不一樣,倭寇必須死,戚繼光一輩子都在平倭,若是有人說要用倭官,戚繼光一定會上門討教,詢問其究竟,要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那戚繼光一定會將其綁縛到陛下面前,以通倭之罪告訴。





戚繼光的刀是向外的,他對內只能訴諸於皇帝,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做法,不讓任何賤儒有離間君臣的機會。





皇帝如何應對已經給出過答案,他會親自動手殺人,就是那個筆正陳友仁,汙衊戚繼光東征平倭,直接被皇帝親手給剁了。





“倭寇必須死。”戚繼光又重複了一遍自己的話。





戚繼光其實可以從很多個角度去論述這個結論,比如從士氣凝聚方面。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倭寇入寇嘉定,參將李逢時、監軍許國等,帶領六千人前往平倭,大獲全勝,嘉定知縣陰鳳麟,阻攔李逢時殺倭,因為殺俘不祥,二百三十一名倭寇俘虜逃脫,裡應外合,導致羅店之戰大明大敗,蹂踐沒溺刺殺而死者二千餘人,資糧器械悉為賊所有,終夜哭聲不絕,因大敗剩餘三千餘眾無糧,遂多殺平民之寡發者以冒擒獲,劫掠鄉野之間,生民譁然,最終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