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朱翊鈞打斷了徐貞明的話,示意徐貞明退到一邊,還是他來解答好了,他笑著說道:“這是育苗盒,荸薺、土豆、番薯這些利用塊莖進行種植的作物,一代一代累積毒素,導致產量一代比一代低下,如何脫毒?”





“種荸薺的老農告訴朕,可以掐尖兒,把尖兒掐下來育苗栽種的話,產量會高很多,左手邊的育苗,每一株都是掐尖兒,而後送入那邊的火房,生長十五天後,再取出來。”





“這育苗盒內的土都是經過蒸汽燻蒸之後的土,就是防止掐出來的尖兒中毒。”





朱翊鈞沒有進火房,裡面的溫度在三十八度到四十度左右,這是高溫鈍化,這是徐貞明的主意,其實就是綠茶製作工藝裡的殺青,綠茶在製備過程中,為了讓綠茶停止發酵,就會通過蒸煮焯烘曬等多種方式進行殺青。





徐貞明覺得都是毒,是不是可以通過殺青來減毒?





不過溫度高了苗會死亡,溫度低了,沒有什麼用處,最後經過反覆實驗和確定,確定好了具體的範圍。





徐貞明成功了,育苗盒長出來的新苗比外面的未經殺青的舊苗,葉片更加飽滿,而且並沒有發黃、潰爛等等病症,這讓徐貞明格外的振奮。





朱翊鈞拿著一盒育苗盒的苗,又拿起了另外一盒,這一盒是沒有經過殺青,也就是沒有經過高溫鈍化的苗,舉了起來,放在了桌子上,小皇帝笑著說道:“差別巨大。”





廷臣們圍著兩個育苗盒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小皇帝親事農桑,居然還弄出了這麼些成果來,看這架勢,是真的打算種出來,而不是花花架子,裝裝樣子。





廷臣還以為,大明皇帝的寶岐殿,只不過是皇帝為了表示重農桑的一種象徵,即便是收穫的時候,沒有收穫多少,司禮監的太監們,難道不會採買?把買來的土豆、番薯,種到地裡,等到收穫的時候,大喊祥瑞嗎?





宋仁宗的寶岐殿,岐為二,就是一顆麥上種出兩個麥穗來,被視為祥瑞。





宋仁宗的時候,那些個宦官為了討好皇帝,從民間收集雙頭麥穗,夜裡偷偷種在宋仁宗的寶岐殿門前的田裡,收穫的時候,所有田裡全都是一麥兩穗,人人上賀表稱頌,天佑大宋。





大明廷臣都是一步步捲到明公的位置上,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這點把戲,當然能夠看得穿。





所以,親事農桑這件事,在大多數的朝臣們看來,就是宋仁宗[岐麥祥瑞]的翻版罷了。





糊弄皇帝罷了,大臣們糊弄皇帝,宦官就不糊弄了嗎?





讓廷臣們意想不到的是,大明皇帝居然不玩這種招數,玩起了身體力行來!而面前的兩盒放在陽光下,一眼就能看出差別的種苗,就是身體力行的結果。





張居正和徐貞明在一旁說著話,大多數都是徐貞明在講,張居正在聽。





徐貞明主要講的是小皇帝做的事兒,九成九的重活兒累活,在小皇帝來到寶岐殿之前,徐貞明都安排人做完了,只有一點點的活兒,小皇帝習武之後,才會特意留給小皇帝。





不危險、不髒不累,而且極有參與感。





“陛下每日都會過來嗎?”張居正問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徐貞明不知道元輔為何如此一問,他頗為確切的說道:“前日有雨,陛下也來了,陛下每日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