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六百四十三章:獨相

  然後千石到二千石之間為中級官吏,具體品秩也分三檔,為一千六百石、比二千石、二千石。

  最後就是高級官吏,皆是二千石以上。同樣分三檔,為三千石、四千石、五千石。

  這種品秩排序也因為三種階梯,九種劃分,也被叫做三階九品。

  所以能參加常朝的幾乎都是泰山軍的諸多宿將、幕老,都是中樞各個條線的負責人及其副手。

  而且這種常朝,高級軍吏們也是要參加的,只是不需要每日都參加,三日一朝即可。

  而張衝在鄴城時期大部分開的話都是這種常朝會,舉凡軍國大事、百官奏議無所不議,但也只論大事,不決小事。

  除了以上這兩種會外,還有一種就是政事堂的大會,這個參加的人數就是門下諸公們,更加保密也更加有效。

  但如今因為張衝缺席,這政事堂的大會已經停擺了,所以他現在思考的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這十餘日他反覆思考,終於決定在諸門下設立一個“首相”制度。

  其實鄴城時期,眾吏們都很清楚,所謂的門下其實和漢家的三公沒什麼區別,其實都是宰相,只是人數更多。

  而七人之中,按照席位的排列,也分為首席、次席,所以張衝提出這個首相其實並不難懂。

  而大家也知道,這個人必然就是張衝創業的重要夥伴,如今的泰山軍首席門下度滿。

  只是如果說過去這只是一種約定俗成,那現在張衝就要在制度上確定這一條。

  而首相的責任就是在張衝不在的時候,參加並主持政事堂會,並可以直接擬政書通行六部長官。

  可以說,張衝直接將政事的決策權交給了度滿,而自己則主要負責太原幕府的軍國事。

  這等放權力度不可謂不大。

  一開始張衝也曾猶豫過,想過用集體決策的方式,讓七位門下一起討論政務,然後通過協商達成一致後,最後做出決定。

  但張衝自己想想就知道這事有點不妥。

  因為所謂的達成一致從來都是偽命題,度滿等七人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執行理念,如何可能事事相協。

  而且這種方式會造成更大的後患,那就是私心廢公心。

  如一件政策明明是一件好事,但卻要七人聯合通過才能執行,那如果其中一人就是不同意,這樣的政策就可能作廢。

  那如何說服這種人同意呢?無非就是私下許諾。

  這種選票政治是張衝一直深惡痛絕的,就單這一個後果,張衝就放棄了這個思路。

  所以七人共同決策只是泡影,最後搞出的要麼是結黨營私,要不就是扯皮幹不了事。

  而張衝之所以願意分權就是讓門下們切實解決問題,不是玩什麼權力的遊戲的。

  不過,這裡當然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首相權力一旦集中一人,其權力會不會太大了些呢?

  這一點張衝同樣猶豫過,他甚至還想過讓這七位門下輪值一個月,那樣就避免了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上。

  但最後張衝還是放棄了。

  張衝自認為自己是有抱負的,他所做的一些事不是一年兩年的浮皮潦草事,而是真正要改天換地的大事。

  而這種事在執行上最忌諱朝令夕改,沒有一個政策的連貫性。

  所以首相輪值雖然方便了張衝,但卻於國無益。

  最後想來想去,張衝還是確定了讓度滿全權負責中樞政事,為自己穩固後方。

  既然昔日的蕭何可以如此,張衝自認為自己的格局不比劉邦來的小。

  之後,張衝自己親自手書條陳,將設想中的首相制度全部寫了下來,其內容不僅涉及中樞的決策改革,還包括地方上的上奏情況,政事的監察,政事堂首相詔令的格式和印章,可以說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當然張衝也沒什麼政治上的幼稚病,他比誰都清楚誰對誰彙報,則代表誰對誰負責,那長久以往,政事必歸首相。

  但張衝並不是說對政事沒有想法的,相反他的大志必須依靠行政來施行,所以為了預防執政的路線不跑出既定的框架,張衝依舊給政事堂留下了幾道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