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三百四十二章:易陽

  所以他們也只能用老射手淘汰下來的舊弓了。

  實際上,當張衝選擇在軍中佈置這種長弓手的時候,軍中一些軍吏,尤其是之前有漢軍背景的,是比較建議用弩來補充到隊伍中的。

  比如之前盧植手上的那一支千人大黃弩隊伍,就是一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力量。

  但張衝想了想,還是選擇了長弓。

  無他,就是因為便宜。

  還有一個就是,他自己也用過大黃弩,這種腳發的重弩雖然威力大、射程遠,但射速還是太慢了,平均一分鐘才能射出兩支弩箭。

  而長弓呢?如果你一分鐘不能射出十支箭,你都不能叫一個合格的弓手。

  所以要形成真正的箭失覆蓋,還是得用弓箭。

  張衝為每個弓箭手的配置是必須攜帶六十根箭失。每二十根就是一捆,兩捆背後背,一捆束在腰帶。

  也就是說,泰山軍的弓箭手如果要密集性進攻,那大概一輪箭雨維持的時間在半刻時間左右。

  半刻時間一過,弓箭手隨身攜帶的箭失就消耗結束,就只能等待後方輜重送來新的箭失了。

  這些數據,是張衝測算多次得來的。他要讓每個統兵將都知道這些數據,這樣才能做到合理調度弓箭手的火力。

  除此之外,張衝還要讓統兵將瞭解什麼時候該用什麼箭失。

  泰山軍以前裝備的只有一種標準箭失,那就是一種輕箭,多用於打擊無甲目標。但隨著泰山軍遇到了漢軍主力部隊,其披甲率堪比一流,那就需要配更短,更重的箭桿,專門破甲。

  如果將領不知道這些信息,殺傷力將大打折扣。

  實際上,這些都是泰山軍武備學堂要教的內容,和過往那種神之又神的兵法相比,張衝以後世總結歸納的方***,開始整理一種可複製的科學兵法,而這些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這些都是泰山軍準備的軍備情況,除此之外很重要的另一個儲備就是糧秣軍需的準備。

  戰爭從來都是一場物資的戰爭,吃穿用度哪一樣不能少。

  那這些物資都是哪裡來呢?當然是來自老百姓,無論是田賦還是口賦,各項物資都是靠老百姓來供集。

  但這些東西提供的都是原材料,還不能算為成品。

  而這個從材料到成品的過程就是漢室自己的官辦作坊來準備的。

  實際上,秦漢軍國體制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直接掌控這樣的生產。數十萬官奴婢夜以繼日為帝國生產源源不斷的物資。

  但即便是這樣,這也只是常規式的軍需補充。

  更多的情況是稅吏們會直接下到鄉里,直接徵用貨物,根本不會有任何補償。有些時候,上面管的嚴了,這些稅吏也會給一些有劃痕的木籌來抵賬。

  稅吏將竹籌從中間噼開,然後一人拿一半,意思是後面拿這個到衙署換錢。但實際上,這些竹籌根本沒用。

  這就是苛政勐如虎,而稅吏勐於虎。所以每一次徵發對小民就是一次破家。這也是漢武伐匈奴,能將天下耗一半的原因。

  但這些都是漢軍不得人心的舉措,以吊名罰罪起家的泰山軍是不能這麼做的。一旦做了,民心喪盡。

  ()但軍隊需要物資,尤其是泰山軍的甲士普遍要吃肉,這些補給又能從哪裡來呢?

  還得是從老百姓手上來,不過泰山軍引入了一項制度,就是鹽票。

  就是泰山軍從地方上徵調了物資後,會配發一批鹽票,到時候各里社的可以以此到縣裡換取鹽。

  除了這些,鄴城附近根據地的分田戶們,尤其是已經結成農社的,都需要承擔支前任務,一方面是運輸物資,一方面是組建擔架隊來救助傷員。

  但無論如何,戰爭都是非常消耗民力的,尤其是現在春耕在即的情況。火山文學

  張衝這一次北伐為何只打到趙國北部?就是考慮到了這個現實因素。

  但好在,這一定程度的消耗和將要獲得的收益來比,無疑是划算的,也是能扛的住的。

  也幸好有那批敖倉粟極大的減輕了鄴城人民的負擔,不然泰山軍也不敢如此頻繁的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