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故都的秋4

柳宗元苦笑,心中有些憂慮: “永貞革新,該是指時下我等同二位王大人施行的新政,新政敗了?"




劉禹錫想到楚棠說的話,表情也凝重起來。二位王大人,是指王叔文和王伍,二人曾經是太子的侍讀,太子登基後受到重用。二人皆有救時之心,志在革新,破除時弊。他和柳宗元是同榜進士,又與王叔文相善,認同二王的變革主張,所以也參與到了新政之中,目前形勢頗好。可聽水鏡的意思,革新之舉分明不會長久!




"王大人日前與我提起,俱文珍對他頗有微詞,似是想借陛下之手,橫加約束。"




劉禹錫回想著,“王大人心知宦官勢大,又掌管神策軍,有意收歸兵權,莫非此事不順,遭到閹宦的反撲?"




柳宗元聽到這裡微作沉思, “陛下龍體欠安,俱文珍難免肆無忌憚,那神策軍將領大多是閹宦的親信,王大人慾收歸兵權,阻力頗大。"




這是在肯定劉禹錫的猜測了。想到這裡,兩人對視一眼,眼中俱是流露出幾分慎重。萬萬沒想到,聽個新文學,還能聽出大唐的事來!




咸陽。




嬴政眉頭微動: “革新,該是變法之意?”




大秦以變法致強,然變革阻力何其大也,若非當日君臣一心,必然難以推行。君不見那楚國的吳起,國君一去,土崩瓦解,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全。哪怕是商君……




他負手而立,對劉、柳二人的結局已是見怪不怪。可惜了。太極宮。




李世民微微嘆罷,有些好奇道: “這劉、柳二人不知是哪朝人事,革新雖敗,但投身其中可見進取之能,尤其是劉禹錫這兩句詩,頗見風神。"




長孫皇后道: “是啊,那柳宗元所寫,千萬孤獨,鬱結至此,恐致哀毀骨立;還有那李賀,鬱郁辭歸,英年早逝,可見是憂能傷人。”




她似乎話裡有話,李世民偏頭看著她笑: "觀音婢這是在拐著彎勸導於朕?"




長孫皇后眉眼溫柔: "自從杜甫詩中知道大唐後世種種,二哥便時常憂心,長此以往恐有鬱結,後世大唐我們顧及不到,但眼下的大唐,百姓還需要你。"




她說得切切,李世民心中感動,雖然確定了要親自教導孩子,盡力為大唐留下明君,但每每想起後世種種,他




還是忍不住氣極哀極。




拍了拍長孫皇后的手背,他笑著應道: “朕知曉了。”擔憂無用,還是緊著時間,多為大唐、為後世籌謀吧!




【看完庭院秋色,我們再來看下一幅:落蕊秋意。這裡也典型地體現了郁達夫的個人審美趣味。




請大家仔細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的描寫是如何體現故都的“秋味”的?】




水鏡上出現了一幅圖,高大的槐樹下層層落蕊,右側配上段落中的文字。




北宋。




蘇軾略略讀完,開口道: "白香山後來作詩,倒是極愛槐花。"




蘇轍一聽就反應過來了,吟道:“‘槐花滿院氣,松子落階聲。’這是白香山《夏夜宿直》裡的句子,槐花清氣浸滿院中,不失為秋夜清景,但結尾又說, '早衰自無趣,不是厭承明’,想來也是從中品出了悲涼之意。"




蘇軾笑著點頭,十分得意於兄弟這一刻的默契: "白香山另有一首《暮立》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更是直言愁苦了。"




“但郁達夫雖寫悲涼,卻似並不以悲涼為苦。”蘇轍覺得這一點甚是有趣。“是極。”蘇軾贊同的點頭,正是這位這種格調,這篇文章在內裡才顯出了不同尋常。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為什麼是點綴呢?原來他要寫的是秋槐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一夜秋風驟,落蕊鋪了滿院,人踏上去,一點聲音和氣味都沒有,只有“一點點極微細及柔軟的觸覺”,作者此時的狀態會是什麼樣的?】




王維悠悠一笑: “此語非閒人不能道。”




【是的,清閒。】




彷彿聽到了他的聲音似的,楚棠接著道: 【王維有一首詩,《鳥鳴澗》,小學生必背,大家應該還記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陶淵明和謝靈運的眼睛一齊亮了亮,這幾句詩寫得好啊!




在講《歸園田居》時,楚棠曾提過一句王維的詩,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用來反證“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精妙,陶淵明本不曾留意,如今看到這首《鳥鳴澗》,方知王維的詩為何能傳世。




&




#34;這幾句詩情致幽雅,動靜相襯,頗得隱逸之風,又語出自然,實為一等一的好詩!"




謝靈運也是玩味再三,水鏡曾說他開創了山水詩派,他也時常自得於自己的山水之句,可是,前有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後有王維的《鳥鳴澗》,謝靈運忽然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




他們的詩不僅單句佳絕,全篇亦是渾然貫通略無板滯,唐朝的山水詩怎麼寫得這樣好?!




水鏡之下的王維露出一抹笑,小學生必背,應是也在那所謂的“教材”之中?




太極宮。




李世民咂摸著: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便是後世的教育之制?後輩說得這樣尋常,難道後世……人人可學?"




他想起上一次看到的童子誦讀杜詩的視頻,後知後覺地想到一個問題:後世的教育推行範圍,到底有多廣?




【因為心中悠閒,所以可以聽到桂花飄落的聲音,這種閒適我們顯然是無法體味的,王維修禪,




頗有佛性,個人感覺他這是應該是進入了一種禪定的狀態。




“桂花落”,既照應了前面的“人閒”,又照應了後面的“夜靜”,因為只有心中閒適,四野寂靜,才能聽到桂花飄落的極微弱的聲音。




郁達夫沒有聽到桂子落,卻能於清晨踏上槐蕊落成的毯,一點點感受著腳下的觸感,院中樹下,彷彿只有他一個人。人閒踏槐蕊,日靜庭院空。和王維的詩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如果可以的話,郁達夫和王維應該會聊得很投機吧!】




王維輕輕地笑了,看著水鏡裡的文句輕聲應道:“我亦很是期待。”




詩文不同,但情志相似,足可引為知交。旁邊的裴迪:好吧,希望你能不要勸他學佛。




【閒適處不止在此,既有觸感,又有眼見。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細紋,讓人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看得出來,郁達夫真的很閒了,連掃帚留下的細紋都能觀察到。細膩、清閒、落寞,他從意識寫到了潛意識,最後遙想到古人“一葉而知天下秋"的深沉。他從這秋槐落蕊裡體味到了什麼呢? "無邊落木蕭蕭下”, “花落人亡兩不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