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夢遊天姥吟留別2





剛剛還是大唐詩壇,現在已經成了中國文壇了。




盛唐以前的諸人滿是意外,盛唐以後可就熱鬧了,李粉杜粉彷彿受到了神的召喚,不約而同開始




掐架——




“李白的詩雖然奇崛,然而不過嘲風雪、弄花草之句,哪裡及得上杜子美沉鬱頓挫,深得三百篇遺風?"這是白居易在為杜甫聲援。




“李太白之詩想落天外,如清水芙蓉自然生髮,當世謫仙人,堪為大唐第一,萬代翹楚!”這是極愛李詩的文壇大家韓愈。




歐陽修吟誦著李白的詩句捻鬚讚賞: “李詩發想無端、氣象壯大,讀之令人鬚髮噴張,飄飄乎又成仙之感,可稱絕世!"




蘇軾坦蕩地表明自己的觀點: “詩至杜子美,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南宋宰相李綱幽幽一嘆: “平時讀杜詩未見其功,親歷兵火戰亂之後才知老杜之妙啊!”




杜粉李粉吵作一團,杜甫本人卻是一陣狂喜。還以為無緣與偶像一見,不想天公作美,天寶三載,那豈不是再過兩三年二人就能見面?杜甫的呼吸一下子急促起來,恨不得立即結束齊趙之遊,與李白最早日相見。




小院裡,賀知章眼帶笑意看向李白: “不知這杜甫又是何人,




能與太白你並稱雙子星,想來亦是當世大才。"




雖然“雙子星”一詞或有陌生,但並不妨礙眾人理解。




李白淡笑著搖頭: “白未普聽說,想是東洛一帶詩客吧!”




他對自己的文才絕對自信,杜甫竟能在後世和自己並稱,他心中不由得生出幾分好奇。




【離開洛陽後,李白在梁宋齊魯一帶漫遊,他是個社牛,走到哪裡都能交到朋友。天寶四年,他準備離開齊魯,南下吳越,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臨行之前,他給東魯的朋友寫了首詩,權當贈別,就是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




【大家首先看題目。天姥,是吳越的名山天姥山,這點名詩作描寫的地點;夢遊,是李白的遊歷方式,他人還沒到天姥山,先在夢裡遊歷了一遍;吟是一種詩歌體裁,比如說《遊子吟》、《梁甫吟》,它是一種古體詩,類似的還有歌、行;留別,表明寫作目的,是送別朋友的詩作。所以,它的斷句應該是夢遊天姥吟/留別。】




曹植頗感興趣: “人未去,寫夢遊,這李白倒是個奇人。”




曹操亦是點頭: “不知他會如何寫夢中之景。”




唐朝。




元稹奇道: “這歌、行、吟之體也要單獨介紹麼?還有斷句,應是句讀之意,這些不應該是學詩的基本功麼?"




白居易無親地笑了: “微之兄可是又忘了,楚姑娘既為塾師,對童子講學,當然要面面俱到,如此詳細想必是唯恐疏漏。"




元稹一聽覺得有理,卻是自己忽略了年歲差異,點頭道: “是我眼高了,這種解題方式與我們殊為不同,不過確實適合童子學習。"




他們少時讀詩,多是不知其意的吟誦,後來才漸解一二,有這樣的講解,的確能更快疏通讀詩的障礙。




【下面請大家對照ppt上標出的節奏,結合註釋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根據標題的闡釋與課文內在結構,我們可以把這首詩分成幾個層次呢?】




楚棠在水鏡上放出原文,眾人經過前面的大段鋪墊早就被吊足了胃口,迫不及待地仰頭,想看看這個能令天子辭輦、貴妃研磨、力士脫靴最後又被賜金放還,得到後世極高贊營的李白到底寫出了什麼樣的驚世大作。




“海客談演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




贏政的聲音逐漸低了下去。瀛洲,他聽那些方士提起過,說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別是蓬萊、瀛洲、方丈,其上有仙人居住,可求長生之方。李白此語是說演洲難求,但天姥山可求嗎?




他的心臟微微激動,幾欲立刻差人去往天姥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好,好氣魄!氣勢驚人奇之又奇,好一個李白!"




曹操大為激賞,內行看門道,短短几句他便知曉,李白實在無愧於後世贊營,其詩風流恣意,隨性而又豪氣闊大,簡直讓人一讀便目眩神迷。




曹植雙目亦是神采奕奕: “這幾句深得屈子精髓,比之《天問》、 《離騷》之篇亦是不遑多讓,真是驚世之才!"




未央宮。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劉徹雙眼放光:“這李太白莫非是成仙了不成?!"




長安。




賀知章擊節讚歎: “好啊,此詩當真如仙霧瀰漫,非凡塵之筆能寫。李太白啊李太白,你果然是個謫仙人!"




賀知章雖然沒有被後世的網絡語言“荼毒”,但這句話卻深得網絡語言精髓,替換一下就是:這詩是神仙寫的吧!!!




李白擺擺手表示不敢,他一方面覺得這首詩詩寫得確實不錯,是自己一貫的風格,另一方面又有局外人之感,好像隔水見花似的。




就,有點分裂。




【大家讀完了嗎?這個問題應該非常好解決,這首詩為夢遊之作,按內容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分別是入夢之因、夢中所見和夢醒後的感慨。】




水鏡上將三個部分分列,楚棠繼續提問。




【那麼,李白為什麼會入夢呢?詩裡有沒有交代?】




“想必是因為起首那幾句吧?”語調雖是疑問,但杜甫顯然胸有成竹。




蘇軾向弟弟挑眉,藉機考校: “子由,依你之見,李太白因何入夢?”




蘇轍對兄長的意圖心知肚明,無親道: “兄長已有所想,卻偏要為難我一回。”




br />




蘇轍:....




兄長睜眼說瞎話的本事好像又高了不少。




好在楚棠接著講了下去,避免了一段兄弟“糾紛”。




【大家看第二段的首句,我欲因之夢吳越。因是根據的意思,之是虛詞,顯然指代前面第一段的話,所以詩歌開頭,李白便交代了自己的入夢因由。】




【他說,航海的人常常談起瀛洲山。演洲大家知道,是海外的三座仙山之一,既然是仙山,當然就不容易見到,所以李白說它是“煙濤微茫信難求”。




海上煙波浩渺,瀛洲仙島彷彿被迷霧籠置著似的,確實不容易尋求。其實這也難怪,仙山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是幻想,神仙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找到就有鬼了。】




本來對仙山還心存嚮往的嬴政神情一滯:她說,這世上……沒有神仙???




同樣覺得塌房的還有劉徹: “沒有神仙李白後面怎麼見到神仙了?你這後輩不要信口雌黃!”




【於是李白找了個平替,演洲找不到,天姥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哦!最重要的是天姥山有跡可循,它就在吳山越水裡。




大家看註釋,天姥山在今天的浙江新昌,傳說登山的人於此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故而得名。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著這個傳說,天姥山也成了半個網紅打卡地。】




剛剛覺得世界觀崩塌了的秦皇漢武感覺自己又行了,瀛洲找不到,天姥山的地點詩裡說得清清楚楚啊!還有仙人歌唱,是仙山無疑了。




兩位陛下暗自確定了尋仙的地點,楚棠繼續講詩。




【浙東山水靈秀,一直是李白從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當年出蜀就他普說過: “此行不為鱸魚繪,自愛名山入剡中。"




接下來他開始誇天姥山了。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五嶽都是海內名山,離天姥山比較遠,所以是“勢抜”,意思是說天姥山比五嶽還要挺拔高俊;赤城山就比較近了,在浙江本地,所以用了“掩”字,就像天姥山把赤城山壓倒了一樣。看看,說得多氣派!




這裡我要提醒一下,很多人有種誤解,覺得杜甫寫詩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李白則更多是以磅礴的氣勢和豪言壯語抒情,不注意煉字造境。其實不是的,情感的表達需要藝術的節制,也




需要藝術的涵養,從上面的講解裡大家就可以淺窺一下李白的匠心。】




“說得對,”杜甫連連點頭, “李白詩作深得六朝精髓,雖如胸中吐出,但字句精妙造語奇特,怎麼能說他不講詩法?”




陶淵明也喜歡上了李白的詩作,聽到這裡亦是微微點頭: “李詩倒也頗得自然之妙,雕琢而不見痕跡。"




白居易對此卻是一笑了之: “雖有匠心然無時事,李白的詩還是及不上杜工部。”




【鋪墊到這裡,李白仍然覺得逼格不太夠,於是他繼續拉踩,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天台山知道嗎?老有名了,但在天姥山面前,它也只能甘拜下風,拜倒在天姥山的東南腳下。




李白誇起來可謂是不遺餘力啊!這幾句一出,先在氣勢上把人給鎮住,然後再勾勒出恢弘景象,他不細說,卻讓人不禁浮想聯翩、心嚮往之。】




曹植已然捨不得呼吸了,他彷彿看見了吳越的崇山峻嶺間,一座峭拔的山峰挺立而出,於雲霞掩映間兀自靈秀。




他自幼在北地長大,遍地兵戈,江東又為孫氏所控,他還未普遊覽過吳越風光,如今被李白在詩裡一寫,他恨不得立刻順江南下,一訪名山。




想到這裡,曹植頗為幽怨地看了曹操一眼:爹,什麼時候把江東打下來唄,我也想去天姥山看看。




曹操詭異地領會了自家兒子的眼神,不僅臉上一黑,個糟心孩子,哪壺不開提哪壺。你爹我不想打江東嗎?隔壁是個縱火團能怎麼辦?要不是這水鏡來得及時,上次自己的幾十萬大軍就要交代在赤壁了。




不過,李白真的太會寫了!他也想去天姥山看看,還是快點把江東打下來吧,既能肅清南方,又能一訪仙山,雙贏!




曹家父子的思路儼然如脫韁野馬一般跑偏了,水鏡卻絲毫不知情,仍在講述。




【那麼天姥山具體究竟有什麼特色呢?李白也不知道,他只是道聽途說的,所以只能虛著寫一寫。可是越想他越抓心撓肝,天姥山真有那麼好看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在夢裡還真去到天姥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