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意 作品

173 鐵證如山

只是因那日大雨,參與詩會的人不多,所以這詩短時間內還沒流傳出來罷了。

幼女就此得了個“盜竊”的名聲,且隨著好事者紛紛參與進來,事情越鬧越大,幼女的名聲毀於一旦,被夫家所棄,一個想不開就投了河。而彼時,幼女腹中已經有了兩個月的身孕……

一屍兩命,這讓親者痛仇者快。

而老者,明顯是恨了多年,至今提起這事兒,依舊渾身戰慄,咬牙切齒。

早些年他們明明知道幼女不是那樣的人,說出去的話卻沒人聽。

因為沒有證據。

可證據卻在這兩年找到了……

可惜已經太晚了。

李騁得到主子示意,沒有絲毫隱瞞,將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周氏所做的事情一一詳述給沈廷瀾。

可沈廷瀾已經聽不見這些了。

他拿著手裡這些鐵證,手指顫抖,人險些要站不住。

紙張太薄,可上邊記述了一個個花樣女子短暫的性命,那都太沉重了。

除了那個想不開投河的女子外,周寶璐在某年元宵賞燈時,脫口而出的那首吟誦“美人燈”的詩,用詞纖巧柔婉,情感真摯細膩,重節奏,且首字藏意。換句話說,這是一首藏頭詩。

而不管是在遣詞用句上,還是在鋪墊陳述上,亦或是在節奏的把握上,這都與那位心思纖巧,性情靦腆,卻被逼瘋的女子往日所做詩篇像了足有九成。

而當時為何眾人都說,她是偷竊,周寶璐才是原創?蓋因為周氏所做的詩風格本就複雜多變,且她當真博學多才,也善學習和借鑑。各種風格只需要看上兩遍,她便能學個八九不離十。

再一個,周氏依舊是佔了時間上的便宜。

她依舊是在前一天晚上與家中賞燈時,心有所感做出了這首詩。且因為過於喜愛她在這首詩上閃現出的靈感,她將這首詩寫在紙張上隨身攜帶。而那位後誦出這首詩的姑娘,慌忙中就有人從她身上搜出了周氏的親手筆跡……

百口莫辯!

鐵證如山!

即便也有人覺得事情過分巧合,但周寶璐在徽州早就有才女的名聲打底。她越是不計較,越是說,這許是她與那位姑娘心有靈犀,才越襯得她品性高潔。而那位“偷盜者”,才愈發被釘在恥辱柱上,經年翻不了身。

不得不說,周氏是踩著徽州其餘才女的名聲,一點點打開了她自己的名氣。

她像是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了,而助她攀上高門,嫁入侯府的,就是那些已經香消玉損的姑娘們。

這其中有些事情,沈廷瀾是知道的,可他知道的只是那冰山一角。

就像是前後兩首詩,他都聽說過。他也正是聽說了詩句,才對這位名聲遠揚的徽州才女緣鏗一面。

而真等到他與周寶璐因緣際會巧遇在書肆裡,兩人就一本書發表不同的見解。雖然誰也說服不了誰,但那種心靈之間的碰撞,所帶來的震撼卻亙古悠長,遲遲難以消散。

他也是自那後對周寶璐一見鍾情的。

繼初見之後,他又陸續在書肆、畫廊見過周寶璐兩次。雖然每次都時間匆匆,他不得與她針對詩書畫作多加討論,可愛情的種子卻在心裡發了芽。

他們漸漸熟識,也漸漸對彼此鍾情。於是,他一意孤行辭掉了原本與李家彼此心知肚明的親事,轉而苦苦哀求母親,要娶周寶璐進門。

可是細數起來,自他們成親後,他與周寶璐談詩論畫的機會多麼?

不多,幾乎沒有。

先是少年夫妻情熱,往往還沒起個頭,就變了樣子。再是她懷了身孕,有了榮安……

及至而今,若不是看到李騁這調查來的文書上,特意寫了周氏“博學多才”“擅詩擅畫”,他險些已經忘記,當初正是因為這些東西,才使得他對周氏鍾情,非君不娶。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