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七十四章,勉強算工業國了嗎

    1952年,中國準備擬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派出考察團拿著草案去找蘇聯國家計委請教時,蘇聯同志就向李復春全盤講過這些,告訴中國同志們“這才是正確的五年計劃編制方法”。



    然後……李復春帶的團隊在蘇聯接觸蘇聯國家計委一段時間,主動放棄。中國無法像蘇聯那樣編制國家計劃。



    如果像蘇聯那樣編制五年計劃,成千上萬的指令初稿、意見稿、修改意見飛來飛去,還有數不清的黨委、政府機關、企業、工會,不斷的組織開會。這還只是第一個五年計劃。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國家計劃會變得越加複雜。



    李復春最後也只能發電報給當時的國家計委主席高山:咱太笨,學不來。



    國家缺受過高等教育的幹部,尤其是精通數學和經濟學的高材生。



    不要說高等教育了,當時初中以上文化的幹部都不多。



    蘇聯的計劃經濟必須由科學家牽頭,進行巨量的統計,發佈巨量的精確生產指令和調整指令。(如果有可能,蘇聯希望在統計完畢之後先進行一番計算)



    這就意味著1953年的中國玩不轉這一套。



    真實歷史上,到1958年中國也沒玩轉這一套,後來就乾脆放棄治療,走自己的“粗糙計劃經濟”或者說“佛系計劃經濟”去了。



    但怎麼說呢……



    1949年到1978年,“粗糙的計劃經濟”下,中國的工農業產值增長率高於蘇聯“正確的計劃經濟”。這29年中國發生了什麼事就不用說了,29年裡有4年的經濟增長率是負數,就這樣總增長率還高於蘇聯。



    去掉蘇聯奶中國的那些年頭,1962年到1978年,中國的總增長率也高於同期蘇聯。



    或許這裡面藏著一個驚天大秘密:粗糙計劃經濟的不精確性——在計劃的每一個環節,產生的或者預留的誤差,才是事情的關鍵。



    ……



    唐華暗中下了決心,只要還允許回到這條軌道,那中國還是繼續“佛系計劃經濟”的路子比較穩妥。



    理由也不難找。雖然現在中國是蘇東的計算機設備供應國,不缺計算能力,可咱缺有文化的幹部啊。



    也缺編制這麼龐大的一群幹部的工資。



    與蘇聯國家計委的交流持續了很長時間。



    雖然打算走“佛系計劃經濟(去除bug版)”的道路,但是和康託羅維奇聊數學模型和國民經濟,還是聊得很投機。



    康託羅維奇的算法和數學模型,現在仍是金融投資和資產核算的常用理論之一,當然華爾街的大佬們不會說他們在用康託羅維奇的理論炒股票,而是說在用解線性規劃和拉格朗日體系研究股票。



    “蘇聯國家運轉所需的這幾萬種商品,我們打算先挑出3300種最耗費總勞動時間、對國家運轉最關鍵的商品進行計算,”康託羅維奇說,“核算時,數據精確到千分之一。”



    唐華簡單估算了一下計算量。“康託羅維奇同志,那麼這一套系統所需要的算力就是這樣。折算成T54計算機的話,需要3900臺。”



    “但是,”唐華停頓了一下,又說,“這是不可能的。同志們,現在已是1955年。下個月我們銷售的計算機將從T54升級為T55。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



    唐華向康託羅維奇展示T55和T54的對比圖。T55的機箱和X54差不多,而T54還是大鐵櫃的晶體管計算機。



    “T55計算機的主機體積奇蹟般地縮小,但它的運算速度是T54計算機的兩倍。”



    “但T55也並不適合作為主運算工具,我們建議用這個,T55M。”



    T55M用的是類似於刀片服務器的結構,X5404芯片和緩存什麼的做在一塊板子上,板子一片片地插進機櫃裡。T55M一共插了12片板子,運算速度視計算的類型而存在差別,大概相當於T55的10~20倍。



    討論了五個計算中心的計算機型號和數量,接下來和蘇聯同志商議計算機網絡。需要將許多計劃人員的工作相互聯繫起來,有些甚至不在一個城市,因此要設5個計算分中心,之間用網線相連,而且要建立項目網絡進度表。



    除此之外,還需要一個主計算中心數據庫——所有的計算機房定額性質的信息都需從這裡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