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二十一章,攢個小高爐吧




    周光召肩膀扛著一卷剛才拉出來的不太好彎折的光纖,就像是挎了一個游泳圈:“趙老師,您繼續做0.3毫米光纖,我先用這一卷光纖試試連接計算機通信。”



    ……



    趙忠堯打算重起爐灶,試做0.3毫米光纖,這又得從拼接玻璃管開始做起。



    忙活到第二天,0.3毫米的細絲拉出來了。手感果然柔和了很多。    “理論直徑是0.3毫米,實測的直徑最小處是0.282毫米,直徑最大處是0.330毫米……就這樣吧。”



    看趙忠堯拉出了第一批0.3毫米玻璃絲,王大衍問:“驗證驗證?”



    趙忠堯:“大衍,關燈。”



    實驗室面積很大,關燈之後只剩一面牆上的兩扇窗戶採光,頓時昏暗下來。



    現在拉出來的0.3毫米光纖已被集成了長12米的線,19根光纖並列成一股。



    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根光纜。



    光纜比較軟,可能比銅電線還要軟一些。趙忠堯先找到光纜的一頭拿在左手,右手薅線找出光纜的另一頭。



    當然兩頭都是空的,沒有接什麼輸入輸出解碼設備。



    “看我變魔術吧,”趙忠堯拿起激光筆,照光纜其中一頭,那裡是裸露的19根光纖線頭。



    激光筆照上去,光纜的另一頭就漏出了亮光。



    王大衍:……



    如果是普通玻璃拉成的絲,光在裡面傳輸12米的時候損耗超過95%,在纜線的另一頭是看不見漏光的。現在在房間裡,這漏出來的光不但肉眼可見,還頗為耀眼。



    王大衍:“所以,試驗成功了?”



    趙忠堯:“你來,幫我拿著這一頭,用激光筆照光纖不要停。”



    王大衍接過照亮的工作,騰出手來的趙忠堯拿起光纜的另一頭,用小鉗子分開裡面的光纖,仔細檢查每一根漏出的光。



    “有一根光纖是不亮的。還有兩根光纖發的光偏暗,說明其中有些地方損耗率劇增。大衍你稍微換一下激光筆的入射角度,確保每一根光纖都攝取了激光。……終於有一根正常發光了。好,19根12米的光纖,有2根是有瑕疵的。”



    ……



    “線都對準了?”



    “都對上了,而而且都擰緊了。”



    周光召和兩個激光二組的同學把長春光學儀器廠僅有的兩臺T52計算機徵用了。



    兩臺計算機分在兩個屋子裡,周光召用自己製作的檢測器接上光纜卷,按下開關,檢測器上的3盞小燈依次亮滅。



    “這三根線確實沒問題。”周光召說,“哎呀,我還沒去給趙老師的新光纖檢測完好率呢。”



    在光纖拉絲的實驗室,趙忠堯又用檢測器查了一遍手中的0.3毫米光纖,結果和他剛才測出的一樣。



    “畢竟是實驗室小規模自制的東西,可靠性還不算好,不過我感覺還可以再改進一下流程。”趙忠堯說,“你那邊怎麼樣了?要換這一條線來做測試嗎?”



    “不用,我們都準備聯機測試了。”



    ……



    北京。



    唐華知道趙忠堯現在正帶著激光二組試做光纖,說不定已經拉出光纖來測試了。



    “趙老師:既你們帶隊前往長春,那我就先在北京忙別的事。有其他額外需求及時反饋,如技術有突破立即聯繫。”



    唐華給長春發了個電報,讓他們自己搗騰一陣子再說。



    第二天趙忠堯的回電是:“忘帶厚衣服了,麻煩到清華聯繫,把各人所需冬衣打包到長春。”



    ……



    唐華現在必須得和一堆大概是19世紀末的機器打交道。



    “從今年1月到7月,我們按照大致給定的計劃,在廊坊搭起了一座30立方米的小型高爐。”



    鋼鐵工業局副局長魯達從廊坊回來,帶來了小鋼鐵廠的彙報、圖紙和簡單的模型。



    “首先,這座小型高爐的所有設備,都嚴格遵守能夠國產的要求。從高爐、耐火磚到動力用的往復蒸汽機,都是由國內現有的工廠生產的。”



    “爐型有效容積是30立方米,爐缸底直徑1.58米,爐腰直徑2.34米,爐喉直徑1.48米。大鐘直徑0.78米,大鐘間歇0.35米。全高11.49米,風口直徑10釐米x4個,單瓦斯上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