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91章,文字改革與信息化委員會

    “文字改革與信息化委員會”。



    其實1949年10月就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顧名思義,只是個研究性質的協會,沒有行政能量。



    因為唐華在政協秀場,啊不,政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說了電子信息工業部打算啟動漢字的計算機化,而繁體字在低分辨率點陣顯示時有不少字很難辨認,1952年才成立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提前搞起來了,名字也變成了現在的“文字改革與信息化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的工作有點多,整理整理,在未來5年大概要做這幾件事:



    完成《漢字簡化方案》;



    挑選出使用頻率最高的六七千個常用漢字,作為第一個漢字字符集的基礎;



    制定新的漢語拼音方案;



    製作常用漢字的點陣字模集;



    製作可用於印刷業的楷、隸、行、宋、仿宋等漢字字體矢量字模集。在製作完成上述基本字體矢量字模集的基礎上,製作書法名家的矢量字模集。



    但文字委員會的第一場會完全跑偏了,參會的諸位大佬們又開始了漢字究竟要不要拼音化的爭論,這應該是政協會議的會前討論時間太短意猶未盡導致的。



    唐華:……



    都是因為唐華搞出來的事,第二次漢字拼音化浪潮和第三次漢字拼音化浪潮疊加在一起,這太艱難了。



    近代以來中國有過三次漢字拼音化的浪潮。



    第一次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時期。



    那時候支持漢字拼音化的文人有小部分是跪族,但更多的人是認真的。比如魯迅就贊同過拼音化。



    這些名人大家支持漢字拼音化的理由只有一個:更利於掃盲和普及國民教育。



    學漢字,全日制小學6年也就認識1500個漢字。西方用字母文字,三個月會讀,六個月會寫,成了。



    國家從中古進入近代民族社會的前提是大部分國民有民族認同感,民族認同感的前提是民眾知曉民族文化,也就是得識字。一個人流著中國血,不識中國字,你要讓他知道中華民族是什麼,愛國主義是什麼,那就有點難。“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下村去給老百姓苦口婆心宣講道理不能成為常態。



    不過,舊中國就算搞拼音化也沒法普及國民教育,民國不但搞不起6年國民教育,甚至6個月國民教育也普及不起,那拼音化不拼音化有什麼區別。



    第二次漢字拼音化浪潮是50年代,建國初期。



    其實還是那一批文人,雖然老了,但覺得新中國成立,這回該可以搞國民教育了吧,我來幫國家降低教育成本。



    國家經過權衡利弊,最後只用了保守的簡化漢字方案,然後用巨量人力物力資源普及6年制國民教育。漢字難學是吧?看我大力出奇跡。



    不過還是留了個尾巴,在文字改革方案後面附帶了一句流毒很廣的話“漢字的最終發展方向是拼音化,漢字簡化是漢字拼音化道路的第一步”。



    第三次漢字拼音化浪潮是80年代初期,原因就是計算機。



    這第三次,表面原因是因為漢卡,本質原因是因為摩爾定律,漢字進入計算機系統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空,市面上銷售的計算機存儲容量50k,又遇到了一群精神矍鑠的大叔大伯新文化運動健將,這一關可不好過。



    唐華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一樣,堅決否決搞拼音化,並且保證兩年之後計算機的存儲容量會是現在的100倍。



    最終第一場會議還是投票出了決議,漢字走簡化字的道路降低學習難度就行,拼音化就不必了。



    ……



    將漢字從危險的邊緣拉回來,唐華接著還有一堆關於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