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73章,承認吧,你通共了




    “中型硬盤的盤片10個,如果和大型硬盤用相同的技術和工藝的話,容量不小於500k。”



    ……



    崑山,鴻海電子科技公司。



    硬盤雛形雖然出現,但一兩年內還用不到計算機上。鴻海這裡的第三代晶體管,則是馬上就要用的東西。



    鴻海的總經理在廠門口迎接唐華。一年沒來鴻海,現在唐華用肉眼粗略掃了一眼廠區,發現廠區面積和車間數增加得比蘇州磁性機器廠還誇張,規模是去年的兩倍多,甚至可能是三倍。



    “晶體管的產量提高了四倍多,因為訂貨需求量太大了,隔一兩個月,就有以前從來沒來過的單位跑上門來下訂單,一查電報紀錄還都是您囑咐過要滿足需求的。”總經理說,“這一年多的時間,我們的晶體管車間基本上都在重複這樣的循環:訂單暴漲-暫時加班滿足需求-加蓋廠房擴充產能-新車間投產-加班停止,工作回覆正常-訂單又暴漲……”



    “如果硅和鍺的供應開始出現緊張,要馬上報告北京,我們有專線電報。”唐華說,“對了,這一類的電報你直接發給周寬,這種事情他就可以處理,而且他基本上不出差。”



    在晶體管廠區,唐華進門就發現了一個長條的玻璃罩著的展示櫃,走近一看,這麵包板和晶體管有點眼熟。這不是49年底重工業考察團來的時候,他在總會計師以及考察團成員面前現場表演數字邏輯電路用的實驗器材麼?



    “這兩套電路板是我們廠的文物,要好好保存起來。”



    唐華:……



    拐了幾個彎,唐華終於看到了首批量產下線的第三代晶體管。



    抓起一小撮在手裡玩玩,晶體管的管腳還有點扎手。第三代晶體管體積是第二代的50%,都快變成半根火柴棍大小了。



    晶體管做到這個體積,唐華覺得差不多了,以後不會再研製更小的用於暢銷機型電路基本元件的晶體管了。



    曾有一種計算機的分代標準,真空管計算機是第一代,晶體管計算機是第二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是第三代,生物/量子/或者什麼80年代想搞沒搞出來的計算機是第四代。



    其實晶體管時代誕生過很多令人驚訝的東西。在集成電路還沒大規模實用化之前,人們用晶體管完成了洲際導彈的研製;用晶體管計算機支持了人造衛星和第一名宇航員上太空;甚至基於晶體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手機(不是唐華現在做的對講機,而是採用時分複用技術的無線電話)。



    既然晶體管還挺管用的,那麼老規矩,第三代晶體包辦兩代通用計算機,t52和t53。到t54可能會走集成電路的路子,如果1954年1月集成電路還沒搞定,就把第三代晶體管的工作頻率猛往上提一截,那樣“新一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依舊可以快得飛起。



    唐華現在得慢慢擠牙膏,把技術一點一點放出來,保持一些技術領先,領先的程度能讓自己在商業領域保證絕對市場壟斷、在軍事領域保持技術裝備壓制即可。



    這一方面是受限於當前國內或者說國際上的基礎工業、工藝水平,另一方面是不希望自己研製出的信息技術,結果其他國家成了最大受益國。



    就算對美技術封鎖,那蘇聯東德總還會用吧,唐華得靠出口設備到這些國家賺外匯。這兩個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熟工業化國家,如果充分發揮了計算機和信息設備帶來的效益,至少在工業領域,發展勢頭是會猛地往前飛躍一大步的。哪怕這些國家不建立計算機產業,只是從中國進口計算機和信息設備單純地使用,也不得了。



    中國現在離工業化還早,現在嚴格來說還屬於經濟恢復和調整期,抗美援朝結束後才提全面建設國民經濟的事兒。其實“一五”——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抗美援朝結束後第二年上馬的。



    因此,讓中國得益最大化的技術路線,就是把電子技術的發展步調調整一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或快完成的時候,才讓計算機技術出現爆炸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