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外傳9:80年代記憶之世界15大超級工程

    中國和蘇聯提供了工程上可行的、步驟極為精妙的載人登陸火星方案,之後整個項目步入快車道。美國停止了研製土星-9號超巨型運載火箭的計劃,改以土星-7號和長征-15f/n-3f運載火箭進行近地軌道組合奔火的方案。1981年8月,第一艘軟著陸的火星無人探測飛船發射;1983年10月,美國和中蘇分別發射2艘無人飛船在火星軟著陸,作為為載人登陸先鋒和保證支持。1985年12月,第一艘載人火星飛船飛向火星,並於次年7月的火星衝日抵達、成功著陸。

    1990年4月,第二艘也就是最後一艘載人火星飛船成功發射。此後22年,火星計劃中斷,人類再未重返火星。

    四、國際空間站(中美蘇聯合,1981年)

    國際空間站的前身是1970年中、蘇、東德聯合研製的共產國際空間站。在中美蘇宣佈聯合進行載人登陸火星工程後,1978年,美國宇航員首次進入共產國際空間站,但為了給飛往火星的載人飛船進行技術驗證和宇航員生活測試,必須建造一座比共產國際空間站大3~4倍的巨型空間站。

    1981年,中國長征-15e運載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艙段發射入軌。1981~1982年,中、蘇、美運載火箭陸續發射艙段,美國航天飛機則在太空搭建安裝國際空間站的桁架結構。1983年1月,土星-7號運載火箭將120噸的奔火飛船樣船發射升空,接入國際空間站的固定桁架。此後的7個月,國際空間站的氣密居住區分為空間站本體和奔火飛船兩個完全獨立的部分,3名航天員在奔火飛船內獨立生活了8個月時間,有效驗證了奔火飛船的維生系統。國際空間站的初期艙段主要功能為驗證火星計劃的飛船及太空艙,用於科研及宇宙探索的功能艙段延遲到1986年之後發射。1985年,銜接了奔火飛船樣船的國際空間站總質量達到672噸,是國際空間站總質量的最高峰。1988年,奔火飛船樣船脫離桁架退役後,國際空間站的質量最高峰是1995年的643噸。

    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1988年)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熱核科研合作項目之一,該項目的建耗費10年時間,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

    iter的倡議由美國提出,最初加入該計劃的國家及國家集團有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歐盟。iter的研究方向是磁約束核聚變,即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俗稱“人造太陽”。1997年,iter計劃完成第一階段,從集中合作進入成員分頭髮展研究階段,但遺憾的是,由於隨後幾年國際形勢的動盪,美國、蘇聯、英國、歐盟的iter計劃均出現了延誤或取消的情況。

    六、美國超級工程之州際高速公路(1989)

    州際高速公路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正式稱呼為紀念艾森豪威爾全國州際及國防公路系統,1956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開工建設,經過30多年的施工,於1989年全部完工。

    州際高速公路是美國史上最浩大的工程,耗資1290億美元,使用了24億個艱苦工時,動用炸藥總量達150萬噸,土石方工程量320億立方米,總長68500公里,接近地球周長的兩倍。公路網覆蓋除阿拉斯加州及波多黎各之外的美國所有州份,大陸四十八州用i-xx為公路命名,夏威夷州瓦胡島上的ihs公路則獨立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