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南極科考的冰火洗禮(2)

    (外傳一:另一種大結局已全文替換)

    (我居然寫了仨結局……)

    半天的會議把南極科考的隊伍結構確定下來了。時間緊急,第二天科考隊所有骨幹成員往大連集中,四個月後科考船隊就是從大連啟航。

    為了方便,那兩艘抗冰貨船在歸國後也是在大連造船廠的船塢進行改造,貨船的改造週期是三個月,再留半個多月給船員、考察隊,用來裝載物資和熟悉機械。

    我任南極科考遠征隊總隊長,方天際任船舶隊隊長,國家氣象局的顧震潮任科考隊隊長、北海艦隊工程四團的吳中澤任工程隊隊長,衛勤隊隊長是總參衛勤部的郭力隆,這次開會沒有到場,他這會兒正在蘇聯受訓。

    在南極建立一個科考站,現在要從規劃設計開始。這個考察站要建多大?一期工程都包括什麼?住多少人?要有多少大型設備?當地地質情況如何,氣候如何?

    我們先拿到了喬治王島的地質資料,這是竺可楨出席國際地球物理會議時從挪威科學家那裡要來的,南極科考解放站的站址就設在這裡。

    然後又拿到了南極洲的氣候資料,這是蘇聯在南極的東方站、米爾尼站過去三年測出的數據。

    我剛看資料的時候,還以為其中一項數據有錯。

    “震潮,蘇聯同志的資料寫錯了吧?這裡應該是公里每小時,不是米每秒。”

    我問科考隊的顧震潮。

    顧震潮拿過資料看了一眼說:“這沒錯,就是米每秒。90公里每小時的風在南極那就太小兒科了。”

    我:“東方站測得的最大風速90米每秒?90米,每秒?!”

    顧震潮十分肯定地點了點頭。

    我眉頭一皺,感覺建基地這件事兒棘手了。

    90公里每小時換算過來是25米/秒,這是10級風的風速。12級風的風速是32到36米/秒,再往上,13到18級風就屬於罕見天象,一般的氣象數據手冊裡都沒有,有我也是查書才知道的,16級風能把航空母艦給吹翻,17級風是60到68米每秒,18級風是68到76米每秒。

    90米每秒是個什麼鬼風?

    想過之後,我對顧震潮說:“這就麻煩了,我們現有的經驗完全不能指導科考站的建設,我們得要現成的科考站圖紙。”

    顧震潮:“圖紙還有兩天就到。”

    兩天之後,圖紙外加兩個人從西伯利亞飛到了大連。這兩個人一個是肖虎軍,1957年底參加蘇聯的科考隊在米爾尼站呆過,1958年底又去了東方站。另一個是林琪,1958年底和肖虎軍一起去的東方站。他們倆是全中國僅有的兩個在南極有過參觀考察經歷的人。

    ……

    肖虎軍帶來了蘇聯米爾尼站的建築圖紙,考察站由兩種形制的建築組成,一種單層,一種雙層。蘇聯在圖紙上詳細寫了結構組成,隔熱結構等等組件的要求,承力結構主要就是考慮如何不被巨風吹垮。除了房屋特別結實,房屋和地面的連接也很複雜,在南極又沒法深挖地基,只能是用好幾種手段固定在地面上。

    這肖虎軍送來的兩種圖紙可幫了我們的大忙,而且看過圖紙後,我和四團的吳中澤發現,它的預製部件竟然很容易製造,因為板材的長寬厚度都跟大連建新公司的軋板機尺寸完全吻合。這是當然的,大連建新公司現在的軋鋼廠用的是蘇聯設備。

    肖虎軍還告訴我們,南極的冰原完全可以起降飛機,不過得是起降速度比較低的螺旋槳飛機。螺旋槳飛機比噴氣式飛機皮實這是另一個優點,在南極飛機只能降落再起飛,沒人給落地後的飛機檢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