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12章,回收火箭真不容易

    一直到現在,長征-2都還時不時有發射任務,如同蘇聯的os-2/3系列一樣,因為許多衛星其實不用做得太大,比如低軌道電子偵察衛星撐死了幾百公斤,而且也不一定要一次湊好幾枚扎堆發射入軌,就用長征-2/os-3,一次一枚發射剛剛好。

    因此唐華就把長征-7當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先行者。這個火箭剛好可以替代長征-2:在可重複使用模式,長征-7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1.4噸,和長征-2一樣,但是發射成本會只有長征-2的三分之一;如果是一次性使用,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有

    2.5噸。

    長征-7測試成功了,就做長征-6的可重複使用改型;長征-6改型成功了,再做長征-5和長征-15,或者長征-9的可重複使用改型。

    唐華:“現在看看三次失敗具體都是什麼場面。”

    錄像帶是從電影膠片轉錄來的,清晰度比電影差了很多,唐華和錢學森也就看個大概——事故分析報告是由專業小組做的。

    第一枚長征-7LV1正常起飛,升到大約80公里——這是預定的長征-7第一級和第二級脫離的高度,發動機第一次關機,受控降高並同時向酒泉的著陸場靠近。第一級找到了著陸場,但是發動機第二次點火時失控,在15公里的高度火箭飛出一個十幾圈的螺旋線,然後啟動自毀。

    錢學森:“這是去年11月的測試,說明NK-15F1發動機的多次點火機構存在缺陷,用了將近兩個月修復缺陷,1月1日做了第二次試射。”

    第二枚長征-7LV1的第二次點火正常,火箭減速、在柵格控制舵面的控制下繼續靠近著陸場,打開著陸支撐架,第三次點火、然後在著陸場上方失穩,橫著拍了下來。

    這應該是橫風傳感器和控制系統當中某一個出了問題。

    第三枚正常飛到了著陸場上方,傳感器沒問題,火箭豎直下降、下降、下降……重重地落在著陸點。支撐支架都震碎了。其中一塊鋼條崩飛出去幾十米。然後火箭尾部的剩餘燃料劇烈燃燒,失去支撐架的火箭慢慢歪倒拍地。

    唐華:“……”

    錢學森:“發動機推力調節系統的問題。這是個小問題,現在已經克服了,第四次試射我感覺有很大概率能成功。”

    唐華:“所以我有時候覺得長征-5/15研製重複使用改型會更順利,它第一級9發,可以有選擇地啟動其中一臺或幾臺發動機,穩妥地調節推力,而不是大範圍調節其中一臺發動機的推力。正在論證的長征-9可能都沒有長征-5/長征-15合適,因為長征-9的第一級變成4臺發動機了。”

    錢學森:“現在這個問題也挺糾結。除了發動機多,NK-15系發動機的推重比很優秀,這也是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這個時代大家覺得火箭發動機的秒比衝是第一關鍵的性能,推重比排第二。但如果考慮到重複使用,火箭發動機的推重比重要度就上升了。

    比如空叉的梅林-1D發動機,秒比衝很平庸,但推重比高達184,9臺發動機重量只有4噸多;如果是推重比100的發動機,重量就高達9噸。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其實關係不大,但可回收火箭就要多留很多燃料來在減速、著陸時使用。

    NK-15的推重比是137,NK-15F1推重比141,錢學森正在設計的480~500噸發動機,推重比大約130到140。

    ……

    烏梁素海基地。

    唐華和錢學森說的第四枚長征-7LV1,就在今天中午射上了天空。

    長征-7發射在烏梁素海實在不算什麼大事,長征-7LV1也就是比防空導彈、巡航導彈大一點兒,和洲際導彈的各種飛行測試比,其實還算是小個頭。火箭升空後,基地的雷達和觀測跟蹤儀器例行拍攝,幾十秒鐘後長征-7LV1就飛出了測控範圍。

    “又來了,又來拆我家了。”

    酒泉基地的回收平臺主任老吳用肉眼看到了天上的那一團亮光,不用雷達室報數據,老吳就知道火箭來了。

    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西50公里,專門為長征-7第一級試驗建立了3個回收平臺。基地覺得多建幾個平臺很有必要,因為第二次和第三次試射失敗時,爆炸的火箭第一級都把回收平臺炸壞了,雖然不是全毀,但每次都修了一個多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