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25章,第一代居民身份證

    唐華看看自己的再看看周璇的:“那是因為我拍的時候相機稍微好一點,拍的時候多擺拍了幾次,至於你,那是怎麼拍都漂亮……”

    全國7億多人,16歲以上的居民人手一證,是個浩大的工程。1964年10月開始發放,主要的發放範圍還是城市。

    1965、1966年向農村擴展,預計三年之後,也就是1967年10月,全國16歲以上的公民當中,95%可以拿到自己的身份證。

    ……

    “身份證這個東西,主要是方便居民出行的時候國家進行管理

    ,城市人口普發身份證是急需的,農村或者說農業戶口的公民,這麼快普發身份證其實必要性不大吧。”

    張璽聽說了發放身份證花掉的經費每年上億,不由得有點心疼錢。

    “不,很有必要,這才是居民身份證最大的意義!”

    總會計師斬釘截鐵地表示不同意。

    “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是一樣的人口,不是說城裡人能出行,農村人就只能被圈在農村。以前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是限制出行,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采取的暫時措施,不是永久措施。”

    “就算完全自由的人口流動風險比較大,但在國家宏觀控制下,農村人口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有序地流動起來,也是必要的。這是今後幾年的趨勢,也是今後幾年國家生產力提高的最大助力。”

    鄧子飛:“不說天南海北地旅遊了,至少鄉下人進城,就去最近的縣城,打個短工吧,也能補補家用,省得一年下來,家裡沒幾個錢過年。……有了身份證,那麼管理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而且管理得更精確,每個人的身份證編號是唯一的,還帶著照片,比介紹信強不知道哪裡去了。”

    總會計師:“唐華說,這個身份證,以後還可以實行全國聯網,公安部門裝上一套設備,輸入一個身份證號,馬上就可以列出來這個人很詳細的真實信息,甚至是他個人檔案中的一些記錄。”

    ……

    總會計師在小會上說了一通,意猶未盡,第二天還在內網上發了一篇文章。

    “1964年,國家從農村的計劃招工人數、農村大專生招生人數,一共是355萬人。現在是11月份,可以說今年的招工肯定可以完成計劃。”

    “這個數字大約是1963年的兩倍,1963年的招工人數又是1962年的兩倍。很高了嗎?不高。”

    “我們還要看到,1964年全國人口數量會增加大約120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增長900到1000萬人。也就是說,我們一年投入533億進行工業建設,把355萬農村人變成了城市人口,但卻趕不上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

    “我們在1953年制定了工業化的道路,就是建立關係國家根本的基礎工業,讓國家的工業成體系化、儘量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部分優勢產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在建立了一個體系化的基礎工業之後,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是什麼?”

    “是實現國家的整體工業化,讓現在接近6億的農村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他們的雙手創造更大的價值。”

    “為此,我們要繼續加大國家的基本建設投資、擴大骨幹工業的規模和技術水平;要促進小型國企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因地制宜地發展小型製造業和服務業;要促進人口的區域性流動,工廠可以下鄉,農民也可以進城。”

    “中國公民身份證的發放,是為下一階段工作打基礎,這個技術上的基礎至關重要。”

    ……

    總會計師這篇文章,算是財經委第一次明確提出“服務業”的概念。

    在今年春季的時候,國家計委就討論過城市周邊的農村,向城市供應副食品當中的諸多產業劃分。

    農民在地裡種1噸黃瓜,這是農業。把1噸黃瓜送到城裡,是運輸業。但還有進一步的。比如某村世代善於做雞,現在村委會決定在縣城的廠區外面開個黃燜雞飯館,那算是什麼業?

    那時候薛木橋和總會計師提出,對這種產業的定義是“為工業服務的產業”。

    再早點,三五計劃制定的時候,總會計師就說過,現在國家每年發放的職工工資裡面,有2/3不是給工人的。

    教師通常一個月30~50元工資,清潔工一個月也有二三十元工資。教師和清潔工既不產糧食,也不產鋼鐵,但他們的勞動肯定創造了價值,而且比起他們的工資,創造的價值數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