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10章,神舟飛船首發

    太原航天發射中心。1964年1月29日。



    “唐華,你這個飛船,有點太誇張了。比東方號大,比蘇聯正在設計的聯盟號也大。”



    錢學森和唐華在發射中心外,遠處的一號發射塔,長征-3K4F運載火箭已經準備就緒。



    長征-3K4F的火箭部分和長征-3K4沒有區別。長征-3K4從1962年6月到現在發射了3次,它的兄弟長征-4K4發射了兩次,全都成功。這枚大火箭在研製的時候遭受了一些波折,但拐回正確的路線之後可靠性很高。



    所以中國的載人飛船就確定採用長征-3K4為基礎了,F表示這是飛船專用的運載火箭。



    助推器、第一級、第二級和長征-3K4外觀一樣,再往上就是載荷部分,與長征-3K4就有區別了。整流罩稍微肥一些,裡面是神舟一號載人飛船的第一個樣船。



    在整流罩上面,還有東西,就像一支紅纓槍直指天空,這是載人飛船必配的東西——逃逸塔。



    逃逸塔裡的東西主要就是四臺短時間工作的火箭發動機和一些燃料,飛船-運載火箭在發射的初期如果出了故障,只要不是五秒內爆炸,逃逸塔就可以立即點火,同時飛船和壞掉了的火箭解脫,逃逸塔把飛船帶走,然後飛船找個地方開傘降落。



    因為逃逸塔的存在,神舟一號的質量當然就不能照著長征-3K4的最大近地軌道運力來設計了,不過本來也不需要做得這麼大,畢竟這東西在未來就是空間站與地面之間的人員交通工具。



    唐華自己也特別欣賞發射塔上組裝好的長征-3K4+神舟一號,看來看去都看不夠。聽錢學森這麼感慨,也說了一句:



    “就算是一步到位了。把儀器設備從服務艙裡挪出來,做成單獨的軌道艙,航天員可以在返回艙和軌道艙之間進出,單間變一室一廳,做宇宙觀測、科學實驗或者別的什麼都很方便。”



    錢學森:“那這個軌道艙,在未來我們有空間站之後,豈不是累贅了?那時候的飛船就是個通勤工具而已。”



    唐華:“也不是,到那個時候,飛船本身是不需要做科學實驗了,但是軌道艙可以作為貨運搭載區域,發射一次飛船,往空間站運人為主,也順便運送一些物資。不過物資的消耗速率很高,到時候我們還需要設計製造專門的貨運飛船。”



    ……



    神舟飛船。



    比原歷史位面提前了多少年?



    計算提前了多少年意義不大。中國1999年才發射載人飛船本來就是各種場外因素決定的。在80年代初中國就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搞出神舟這樣的飛船,只是沒錢。



    至於現在,也不能“倒打一耙”,說聯盟號飛船抄襲了神舟飛船。因為聯盟的雛形——A-B-V繞月複合體方案,是在1963年初提出的。



    不但如此,科羅廖夫老哥去年在電視會議上,還曾拿出他手繪的繞月複合體草圖給唐華和錢學森看。



    唐華也很明確地告訴科羅廖夫,你這個方案太棒了,我決定跳過上升計劃,直接衝三艙制大號載人飛船。



    然後科羅廖夫就在電視那頭嘟噥“還是你們的火箭個頭大,質子火箭計劃看來得加速了”。



    ……



    長征-3K4F在發射塔加註完燃料,一切準備就緒,是晚上6時30分。電視臺派來的攝製組早就架好了設備,長征-3K4F的發射過程要向全國觀眾直播。



    不僅在國內直播,電視信號是上傳亞太通信衛星轉播的,在整個亞太地區都能接收到信號。其中朝鮮和北越的電視臺是肯定會播放節目的,日本、韓國、菲律賓也有能收信號的地面站設備,只是電視臺估計是不會播放。



    錢學森:“從今年起,我們每年的航天發射次數,可以從10~12次增加到18~20次,差不多是蘇聯的一半、美國的三分之一。其實載人飛船的無人樣船發射頻率,也可以加快一些。我現在一想到1968年,我們的航天員才乘坐自己的飛船上太空,就心癢得跟有小貓在撓似的。”



    唐華:“64、65年衛星發射的任務挺重,‘軍事星’星座、北斗導航衛星、農業估產的正式型號星、……主要是載人飛船必須得用最大號的火箭發射,這個級別的火箭我們一年也就生產四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