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三十四章,袁隆平陷入沉思……

    北京農業大學。



    中國工程院農學部“秈型雜交水稻協作項目組”科研成果報告(慶功)會及雜交水稻推廣種植會議。



    唐華可算見到了本時代的袁隆平……



    除了袁隆平,陸續來到北京的還有裴新澍、張先程、林令霦,一大隊研究員和調查員,再加上最近一直呆在北京,在農大客串講課和搞科研的丁穎。



    “20年代,美國農學家瓊斯首先提出了水稻的雜交理論。然後日本馬上依據這個理論,在國內做了水稻雜交實驗,沒有增產跡象。我1933年在南路稻作育種場試驗出了中山一號,也沒有增產效應。55年開始的雜交水稻大協作,我這個老頭子只是個協調和帶頭人,百分之八十的科研突破都是這些年輕人完成的。”



    72歲的丁穎是項目組的組長,他表示雜交水稻的成功是團隊協作的結果,自己佔著表彰名單的頭號有些不合適。



    鄧子飛:“雜交水稻的突破是團隊協作的成果,最多的時候五六支調查隊,還有分佈在各省的水稻試驗基地,這是一個很大的團隊,您既是中國研究水稻雜交的第一人,也是團隊協作的總組長,您是當之無愧的。”



    張先程:“實際上,雜交水稻的關鍵節點突破,野敗稻種,就是丁老親自擔任調查隊隊長的時候發現的。”



    鄧子飛:“在雜交水稻研製成功之後,就是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工作,而推廣首先是要獲得足夠多的稻種,這方面需要農學部擬定一個計劃,然後農村工作部予以配合,就是說,現在水稻雜交這個戰場,農村工作部聽你們的指揮。”



    唐華:“在推廣之前,先說一下推廣稻種的選擇,這兩天我和丁老也商量過了。今年我們同時獲得了兩種可明顯增產的雜交水稻稻種,分別是第一基地的秈-1和第二基地的秈-2。在今年下半年,你們兩個基地分別再次試種了自己的雜交水稻,對吧。”



    張先程:“是的,第二次試種依然有明顯的增產效應,此外我們還測試了水稻的各種特性,抗旱、抗澇、抗倒伏、抗病、抗蟲等方面。”



    唐華:“我看了兩個基地對各自稻種的測試報告,第二基地袁隆平的秈-2水稻增產幅度特別高,一號基地的秈-1增產幅度略低,但是抗病能力比較強。雜交水稻在兩三年後普遍推廣的話,首先種植它的農民可能是對水稻特性不太熟悉的……”



    鄧子飛:“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應該優先推廣那個增產幅度略低,但是抗病能力強的秈-1稻種。”



    唐華:“我和丁老在前幾天討論之後,也是這麼認為的。張先程,你們海南要建立稻種基地了,儘快擴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產量,爭取三到四季之後,可以輸出第一批稻種。袁隆平……”



    袁隆平:“……”



    “袁研究員,你們第二基地在秈-2的基礎上,繼續研究產量幅度更高,同時也具有抗病蟲害等其他特性的新一代稻種。”



    裴新澍:“唐院長,鄧部長,現在三系雜交法基本獲得成功,我覺得下一代的稻種可以嘗試從三系雜交向兩系雜交的方向發展。”



    丁穎:“兩系法我們在1958年討論過,兩系法稻種的生產只需不育系和恢復系,比三系雜交法的育種效率高,推廣更快,但現在還在等待切入點。”



    袁隆平:“就是要找到一種可在不育到可育之間育性轉換的稻種。這可能要我們去田野調查發現,也可能是從現有的不育系當中培育出來。”



    唐華:“按照現在的基因理論,如果一個稻種細胞核內有隱性的不育基因,在一切外界環境的作用下激活,它就可在不育和可育之間切換,比如最簡單的一種環境變化就是夏季和深秋這兩種季節的溫度差異。”



    丁穎:“那還是照原先三系法研製的路子,各基地並行研究。海南基地今後兩年可能要忙著建立稻種基地,但也儘量抽出人手和時間研究研究,還有云南的第三基地,61年也建立起來可以工作了。”



    ……



    “袁隆平?”



    會議進入稻種基地所需的農田徵地、建設、撥款、運輸等環節,鄧子飛在說丁穎在聽,袁隆平自個兒點上了一支菸,左手夾著煙右手拿筆在紙上寫寫畫畫。唐華就探身過去問了一句:“呵,煙癮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