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十七章,中國技術與中國的意志力




    ……



    海南,三亞南紅農場。中國工程院農學部水稻第一實驗基地。



    “鄧部長。”



    唐華走京廣線一路到廣州,從廣州坐船到三亞,上岸就看見了來接他的鄧子飛。



    鄧子飛現在一身莊稼人打扮,短褲,短袖,頭上一頂草帽,腳下是膠涼鞋。更不一樣的是鄧子飛的精神狀態,現在的他神采奕奕,兩眼放光,就像自己找到了金山銀山。



    看鄧子飛現在的精神狀態,唐華覺得第一基地應該是有譜了。



    “鄧部長,是不是已經很明顯能看出來,這一茬雜交稻明顯是增產了?”唐華問。



    “那當然,我小時候也耕過田,一眼就能看出來。”



    ……



    實驗基地,6月6日。



    離三季稻的早稻收割還有一個多禮拜的時間,試驗田的水稻已是顆粒飽滿、稻穗粗大,一叢叢的在稻田中隨風晃來晃去。



    “唐部長好。”



    “張研究員你好。”唐華面前的張先程,1981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雜交水稻協作組的四大天王之一,位列第三。(四大天王第一位是袁隆平)



    “具體的產量要等兩三週後,稻穀收割曬乾稱重,才能得出準確的數字,”張先程說,“現在只是估算,同等條件下,比傳統稻種增產15%到20%的樣子。”



    唐華:“如果增長率確實是這個數字,那麼可以說雜交水稻項目就取得了初步成功。”



    現在單用化肥刺激,在肥料效費比最高的點上,糧食可比以前增產20%左右。再增加化肥施用量,產量還會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就開始放緩,比如化肥施用量加倍,只會增產25%到30%。



    當然,如果糧食價格稍微漲一點,農民可能也樂意再加化肥。如果推出氮磷鉀複合肥,增產還會更容易一些。



    但是化肥的效率總會有個極限。



    如果化肥加雜交,同時作用到水稻種植領域,那麼水稻產量就會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增幅……



    張先程:“如果丁老也在基地就好了,讓他親眼看著我們培育的良種收穫。”



    唐華:“丁老在北京還要住院住一段時間,已經安排他做個小手術了。……下一步,雜交技術的發展,有什麼打算?”



    “完善三季雜交的現在這個種子型號,然後擴展種植,把雜交稻種推廣出去。另外,湖南袁隆平有一次提出,水稻雜交的二系雜交也不是不可能,我想,下一階段我們的研究方向,就是二系雜交了。”



    基本沒什麼問題……不用唐華強行掰車頭行進的方向。



    唐華:“這條研究路線圖非常合理。照著走就是了。……湖南袁隆平?哎呀,他在哪個農場?”



    張先程:“第二基地,也就是湖南省安江農校試驗基地。袁隆平他是安江農校的老師嘛,57年丁老拉他加入了項目組,順便也把安江農校也納入農學部的實驗基地了。”



    “真是不錯。有時間我也得去第二基地看看。不過現在,還是先在海南島轉兩圈。”



    等這一季雜交水稻收割稱重,也是順便看看海南島怎麼樣了。



    海南石碌的鐵礦開發規模比原歷史位面大多了,這是上鋼幾個廠急速擴張外加馬鞍山鋼鐵新廠投產的結果。



    在石碌鐵礦所在的昌江,已經形成了一座基於礦業的資源型小縣城。當然,石碌鐵礦開發規模更大,那他的鐵礦枯竭得也會比歷史上更早。



    無所謂了,等石碌鐵礦挖空的時候,還會有更多更高品位的鐵礦補上來。



    從三亞到昌江,從昌江到海口,繞了個半圓,從海南島最南繞到了最北。



    海口現在也是個縣城……



    現在,唐華還得順時針再繞30度,從海口到文昌。



    唐華又不是農學專家,到海南島來,在水稻實驗基地也就是看個熱鬧,文昌才是此行真正想考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