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20章,四月上海超算會議

    《宋景詩》到三月底還在火爆放映,這點唐華並不意外。



    這個年代的電影觀眾本來胃口就不挑剔,大部分人能看到熒屏上跟真人一樣的畫面就大呼小叫激動得不行,至於劇情和拍攝手法什麼的就不太苛刻。1953年周璇拍的《婦女代表》就是這樣,明明是個劇情很乏味的電影,還是東北風格濃郁的電影,結果全國從南到北,從城市到農村,都很火。



    全國南北都很火是因為全國的農村、農民是相似的,看這部電影都有共鳴(雖然電影院最下層也只到一小部分的縣城)。城鄉都很火,是因為農村人看農村變革,城市觀眾的流量被周璇和《隱形的翅膀》吸了過來。



    《宋景詩》在北京只有2個立體影廳放映3D版,其他電影院放普通2D版。至於效果……



    “哎哎哎,老劉,週末有沒有看電影?那什麼……《宋詩景》,可好看了,打得可厲害了!”



    “是《宋景詩》!打得厲害過頭了,我和我老婆都嚇了一跳!那什麼飛刀,什麼長矛,直直就朝我捅過來,看得我是一身冷汗。”



    “什麼老劉,你居然看的立體電影!”



    “嘿,我老婆週五下午就去電影院那兒排隊,站了仨小時才買到票。”



    ……



    總之就是,看過《宋景詩》之後群眾們都處於呆滯狀態,電影一開篇就被畫面驚得哇哇哇,打起來咣咣咣——屏幕里人馬撲過來的時候觀眾紛紛彎腰躲閃。



    至於到底哪段情節最好看?哪段情節最感動人……一下子又答不上來。



    從蘇聯回來後唐華在電影處的小廳又看了一遍《宋景詩》。毫無疑問,全片調整過節奏、3D+寬熒幕+彩色,這電影的吸引力是大大提高了。但新技術並沒有抹掉原來老《宋景詩》服化道的味道。



    慈禧和小皇帝一身農家樂的打扮,僧格林沁的衣服料子昂貴,但鬆鬆垮垮不太合身,寫實描繪了大清的審美和中古剪裁服裝的特徵。



    所有騎兵的騎槍是4.35米的長槍,標準清代驍騎營長槍尺寸。群眾演員都會玩夾槍衝鋒戳刺,會鐙裡藏身,會躲刀和回身槍,就算是步兵,刀盾手起勢動作都原樣復刻(應該是這些群眾演員的爺爺們教的)。



    僧格林沁的戰場指揮所在一個高臺垛口,上面沒什麼排場陳設,而是擁擠著一群衛兵搖旗擊鼓——這才是古代和近代戰場指揮所的正確模式。加上17米的大搖臂把攝影機懸空在外面移動拍攝,味道不能再正了。



    洋槍隊的西洋快槍口徑一看就是10~15毫米的原裝老貨,擺出三列橫隊齊射,所謂歐洲和好萊塢的經典近代戰爭片也不過如此。



    ……



    江處長對這部電影也十分滿意。



    電影的投資高得前所未有,在決定立項時是頗有一些質疑和爭議的。然而現在電影火爆成這樣,虧本?不可能的事。



    “電影無論藝術效果還是技術效果都是創紀錄了,只是我們最近兩年還是不能拍太多的彩色電影,國內現在只能生產黑白膠片。”



    這話確實沒錯,用進口膠片拍電影是太奢侈了。雖然錢能賺回來,但《宋景詩》能賺回來,其他電影就難說。



    唐華:“電影其他語言的版本,現在已經在製作了吧?”



    “俄語要製作配音版,德語、波蘭語、捷克語這些我們只製作字幕版。很快就會完成然後送出去放映的。”



    ……



    在唐華從莫斯科回北京的路上,3月12日,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波萊斯瓦夫·貝魯特在莫斯科病逝,享年64歲。



    1954年9~10月,他率領波蘭政府代表團來中國參加了中國國慶五週年的盛大慶祝活動,在慶祝大會的講話中高度讚揚了中國革命和建設,表達了波蘭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這個時候的波蘭人對中國的印象可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很真誠的。



    得知貝魯特逝世,主席和總理向波蘭發去唁電錶示哀悼和慰問。總司令此時還在蘇聯各地訪問,3月14日率代表團回到莫斯科弔唁貝魯特,然後送貝魯特的靈柩抵達華沙,參加了貝魯特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