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痕鬼徹 作品

第438章 殖民地農業調查

    儘管卡爾·貝恩一萬個不情願,但最後還是隻能目送被衛隊連簇擁著的安森和莉莎離開了駐地,向白鯨港郊外的荒野而去。

    說是荒野,實際上仍然沒有離開白鯨港的實際控制範圍;畢竟一個擁有四萬人口的港口城市,光靠捕魚業可沒辦法養活這麼多人口;就像卡林迪亞港一樣,有至少二分之一的人口是零零散散,分佈在一座座農莊,林場和礦井周邊的。

    儘管白鯨港擁有一處連北海三國都要羨慕的漁場,但她主要的食物來源依然是農莊提供的糧食,乳製品和肉製品。

    而和卡林迪亞港不同的是,白鯨港極少存在瀚土那樣零零散散的村落——或者其實可以說是沒有——更多的則是固定聚居地的大型農莊。

    在許許多多前赴後繼,希望到殖民地開啟一段新生活的移民眼中,這裡是一片天賜之土,土地肥沃到灑下一把種子不管,就能長出繁茂的果實;到處都是無人開墾的處女地,只要勤勞肯幹,就能擁有在本土永遠無法想象的美好生活。

    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從零開始墾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獨來獨往的殖民者根本不可能完成,至少需要三到四人,甚至是十幾個人親密無間的團結配合才有希望。

    就算真的開墾成功,在荒無人煙的野外如何維持生存,能等到第一批果實成熟也是巨大的難題;問題是在耗費了一整天時間墾荒之後,還能剩下多少體力尋找食物彌補消耗的體能?

    哪怕這些問題都能克服,還有突襲耕地的野獸,未知的瘟疫,作物種子水土不服,完全不確定的天氣,埋伏在暗處,伺機奪取你開墾成果的其他殖民者……

    孤身一人的殖民者不要說開墾成功,能活過這一場接著一場的大逃殺都算萬幸。

    在這種環境下,以團體為核心的農莊才是白鯨港殖民地的主流。

    這些農莊最開始都是十幾人,幾十人,然後陸續不斷吸收零星的殖民者加入;他們集體開墾一片土地,為了節省材料和取暖所用的燃料,集體住在統一的長屋或者樓房內。

    農莊內擁有獨立的穀倉,磨坊,廄舍,鐵匠鋪…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一應俱全,按照勞動量和某種等級制度分配一年收穫所得;然後再不斷吸收外來人口,不斷擴張墾荒面積…週而復始,不斷重複。

    而這些農莊不僅擁有自己的土地,很多甚至在白鯨港內也擁有屬於他們的“產業”,經營著捕魚業,林業,控制著某處礦井,或者和其他農莊、商會一起經營著的遠洋貿易…其中不少人在白鯨港議會中都擁有一席之地。

    而最成功的一小部分,甚至已經從普通殖民者“進化”成為了人上人,擁有了只屬於自己的農莊和商會,控制著某處重要的貿易渠道。

    在這方面哈羅德議長和威茲勒家族,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典型。

    這種農莊的特點是組織力很強,生產力和經營水平都不低,否則也不可能只用短短五十年就讓白鯨港變得如此繁榮;缺點是不好掌控,獨立性極強。

    因此安森的計劃是在白鯨港附近找一片新荒地開墾,劃作風暴師的“莊園”——再加上由盧恩家族提供的軍工後勤,風暴師就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給自足了。

    當然,短期內想做到這一點還不太現實,但至少能讓風暴師掌握一種議價的手段,防止被白鯨港議會,或者零零散散的農莊聯合起來要挾。

    什麼,士兵們要是不會種地該怎麼辦?

    至少在克洛維王國,這個問題絕對不存在——首先百分之九十九的克洛維士兵都是農民出身,就算已經很多年不幹了也不至於真的完全不會;哪怕徹底忘了,重新學也不會很慢。

    再說了,誰說軍隊墾荒就一定要讓士兵墾荒的?

    只要完成了前期建設工作,之後的工作完全可以想辦法從本土或者北海三國募集移民,讓新的殖民者負責之後的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