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茫茫 作品

第227章 第十四章

    數年之前曹操屠徐州時,他那個戰死的長子曹昂曾經問他,勝敗是正常事,可是為什麼要屠城?為什麼要向普通百姓下手?

    曹操給出的答案是:你殺得足夠多,徐州就沒有人種地,也沒有人當兵了。

    現今的徐州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對於一個不足三十萬人的徐州來說,劉備能在這裡拉出兩萬人的軍隊,已經是徐州能承載的極限。

    而袁術不同,儘管兩淮被他糟蹋得流民四散奔逃,道路死者相藉,但他是有氣勢也有自信將自己轄地內最後一個男人也抓進軍營,充作兵卒的。

    他是天命的化身,他將在累累白骨的高塔上俯瞰中原,他對此堅信不疑。

    因此袁術是一定會崩盤的,因為洗劫和掠奪打不了持久戰,這是三歲稚童也明白的道理。

    在紀靈的軍隊崩潰以前,劉備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他在壽春之北,因而關羽必須趕到壽春以南,到時兩支軍隊才能完成合圍。

    壽春是一座堅城,想要得到它,劉備與關羽必須收縮自己的軍隊,將重點放在攻城之上。

    壽春周圍已經堅壁清野過了,無論糧草物資、攻城器械,都需要關羽自己慢慢籌備。

    四周救援預壽春的袁術軍隊也需要由他來阻擋。

    對於那些不容於漢室的賊寇來說,袁術是他們所認定的天下共主,壽春是他們認定的王城!

    因此深入淮南的關羽在準備攻城、阻擋援軍之餘,還必須要應付一波接一波的賊寇。

    那些賊寇很可能沒有統一的著裝,甚至也沒有像樣的武器。

    他們自叢林中鑽出來,用口哨與暗號集結到一起,在深夜時摸到營寨邊緣,偷偷放火。

    他們也會在淮河上游丟下許多屍體,意圖汙染河水,令下游取水的士兵們感染疫病。

    他們還會偽裝成百姓模樣,在那些士兵出營砍伐樹木時,偷偷接近,再上前一刀。

    這種雞鳴狗盜的行為無法對徐州兵馬造成什麼決定性的傷害,但它損傷士氣,令人不勝其煩。

    而且因為這些賊寇而死的每一個士兵都不能再復生,也不能在短期內補充。

    因此關羽只能不斷地收縮,再收縮自己的兵力範圍——他必須保證他能將壽春以南這部分土地控制住,如此才能完成劉備交給他的戰略目標。

    孫策就是此時渡江而來的。

    這位江東猛虎的目標也很明確:既然關羽將兵力集中在廬江至壽春一線,而廣陵防守薄弱——那就由他來撕開一條口子!

    要知道,合肥是沒有糧食的!想要糧食,那就要從廣陵運來!

    他既要困死陳登,也要餓死關羽!

    日掛中天,枝頭綠葉也打了卷。

    田野間的農人到此時多半要停下來尋個陰涼處休息一下,再窮苦的漢子,也還有家中女人給他帶上的一罐水可以喝,若是寬裕些的,還可以啃上半個餅子,提一提力氣。

    冬麥已經收完,春麥還未長成,溝邊或是林下這些邊邊角角的地方正可以種些瓜瓜豆豆的東西。只要老天肯下雨,總不會讓農人餓肚子。

    他們正這樣聊天時,遠遠地便傳來一陣馬蹄聲。

    待得農人一個個伸頭去張望時,馬蹄聲已到了眼前!

    像天邊忽然席捲而至的烏雲!又像雨前那遮天蔽日的燕群,捲起的灰塵撲在臉上,撲在身上,撲在忘記蓋上蓋子的陶罐裡!

    那樣一群高頭大馬,那樣長長的旌旗!那些騎兵穿著皮甲,揹著長弓!他們還帶了那樣多的兵器!在烏雲一般的身影之中閃著光!就彷彿天空忽然暗下來時,群星在夜幕中閃著光一般!

    對於一頭騾子堪稱全部家當的農人來說,這樣一支騎兵是他們難以想象的存在!

    “那,那是誰的兵啊?!”

    “難道你不識字麼?”

    “難道你就識字麼!”

    於是那個老農得意地咧開嘴笑了笑,“我雖然不識字,卻是有人脈的!”

    “什麼人脈?你快來說一說!”

    “那是小陸將軍的兵馬!”他說,“你們難道沒見到嗎?那個騎在最前面,身後帶了幾個執旗兵的人就是小陸將軍啊!”

    一片驚呼。

    “她就是那個屯兵北海的陸廉嗎?!你又是如何得知的!”

    “前幾日徵調民夫……”老農說道,“你們以為是為誰徵的?”

    眾人臉上的興奮便化為了一陣微妙的,隱秘的不以為然。

    如果陸懸魚看到這一幕,她也會苦笑的。

    孫策送信至青州時,他的隊伍多半已到了廣陵,等陸懸魚出發時,又過去了十天。

    她一日也不能再拖,因此在囑咐田豫守城,總攬青州防務之後,又將六千步卒派給了太史慈,由他領兵,而自己則與張遼帶上輕騎兵,立刻出發。

    這一路平靜極了。

    提前十天出發的陳衷與糜芳將這個任務分成了兩部分來進行。

    第一部分是提供她這一千騎兵的糧草與住宿,這一部分要精細,要有效率,並且要有速度。畢竟騎兵們趕了一天的路,下馬時疲憊至極,根本沒力氣再照顧馬。但馬匹也同樣疲憊至極,因此需要徵調大量當地民夫來服勞役,將他們從田野間趕出來,命令他們去為馬匹洗漱,添水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