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茫茫 作品

第179章 第九十六章

    雖說……諸葛亮也不清楚陸將軍究竟為什麼會千里迢迢,救他們回來。

    這個問題在路上已經困擾了他很久。

    要說叔父的才學當然也是有的,但為郡守刺史還是有些吃力的,尤其是這種亂世裡的郡守。

    諸葛亮年紀雖小,卻已經見識過了亂世的面目。

    郡守也好,刺史也罷,若無人護衛,與路邊的野草沒什麼區別,甚至因為他們是“士人”,倒能引來更多的賊寇覬覦。

    回憶起叔父與那位陸將軍初見的一面,也想不出什麼特別的地方,竟能以一郡之重任相托?

    這位出身琅琊士族的少年又在意地看了叔父幾眼。

    叔父雖然三十有餘,但姿容清雋,氣度通雅,自從少年時失了髮妻後,這些年來專心撫養他們兄弟姐妹幾人,也不曾考慮過婚姻之事……

    諸葛亮腦子裡跳出一個奇怪的念頭,然後被這個念頭嚇了一跳。

    雖說……雖說……叔父在政務上沒那麼,沒那麼精通,但他可以幫忙!將來兄長若是回了琅琊,也必定會盡心奉養叔父……叔父一家子!一片孝心!天日可表!

    十四五歲的少年趕緊把自己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都丟出去,略一思索後,決定幫小陸將軍一把,先勸叔父上任。

    考慮到叔父現在猶猶豫豫的模樣,諸葛亮決定反其道而行,說點怪話。

    “叔父不去也好,”他說,“侄兒聽說……”

    叔父憂鬱的眼睛轉向了他,“聽說了什麼?”

    “那位小陸將軍有些專橫,”他小心地說道,“尤其是北海士人,多有臧否。”

    諸葛玄很明顯沒考慮到會提到這個,他愣了一下。

    “是麼?倒確實看不出來,那位陸將軍行事如何專橫?”

    “北海賊寇作亂,孔文舉無能為之,因此陸將軍便帶了精兵去替他平亂,”諸葛亮說道,“連各縣的瑣事,也是陸將軍帶了一應人等去處理的,孔融終日裡置酒高臺,全然不問俗務,只與幾個經學大家研究學問……這般行事,如何看不出陸將軍的專橫?”

    叔父開始陷入沉思。

    諸葛亮在旁邊耐心等著。

    叔父從毛毯上爬起來了。

    “若我去東萊,也……”

    “恐怕也如孔北海這般。”諸葛亮故意道。

    叔父那張愁眉不展的臉上重新綻放出了光彩,“小陸將軍畢竟有恩與我們,她既欲取東萊,我怎能推脫?”

    “……叔父的意思是?”

    諸葛玄在屋子裡來來回回走了幾步,“既如此,便速命人打點行李,咱們明日便去北海!”

    他們都是琅琊人,因此對附近幾個郡縣都不陌生。

    即使是十四五歲的諸葛亮也知道,從陽都去東萊是不需要先去北海停一下的。

    因此少年立刻用眼神表露了自己的不解。

    但叔父的回答讓他更加懷疑小陸將軍這個選擇是多麼的……

    “二郎還須攻讀詩書,陽都現下沒有那許多的經學大家,”諸葛玄面露微笑道,“我要備一份厚禮,將你送去北海,若是孔北海看中,收你為弟子,將來你便也如他那般文采……”

    諸葛亮短暫地陷入了茫然中,他理解孔北海的才學,但不理解諸葛玄對孔北海的推崇。

    在他看來,孔融那種“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文人……哪怕文采風流美名滿天下,他也一點都不想學。

    ……半點也不想學。

    ……袁譚也這麼覺得。

    天氣漸冷,平原在青州最北邊,尤其的寒冷些。屋中的炭盆燒得極熱,他又十分年輕,但也還是免不了要披一件皮毛大氅才能抵擋這一陣接一陣的風雪。因此除了炭盆與大氅,婢女又為他添了個小爐子在一旁,隨時烤一烤手,省得寫不出字。

    袁譚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拿著一封信沉思,直到郭圖走進來。

    “先生?”

    “這樣的風雪天,公子不曾圍爐飲酒,仍如此案牘勞形,實在令人敬佩,”郭圖滿面笑容道,“公事固然要緊,也要愛惜身體啊。”

    郭圖溫和的話語彷彿熱酒,熨燙在袁譚的心上,令他眉目舒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