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客丶 作品

第279章 小心為妙

  【典型案例四】杜某接到自稱某網店“客服”的電話,稱其前幾日購買的染髮劑有質量問題,現需向杜某進行退款理賠,杜某信以為真。該“客服”誘導杜某下載一款App,通過該App打開手機屏幕共享功能並按照指示進行操作。隨後,杜某手機收到銀行卡被轉款2萬元的短信,才發現被騙。

  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受害人的個人身份信息,隨後冒充機關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某信、企鵝等與受害人取得聯繫,以受害人涉嫌洗錢、非法出入境、快遞藏毒、護照有問題等違法犯罪為由進行威脅、恐嚇,要求配合調查並嚴格保密,並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證”“通緝令”“財產凍結書”等虛假法律文書,以增加可信度。同時,要求受害人到賓館等封閉空間,在阻斷與外界聯繫的條件下“配合”其工作,將資金轉移至“安全賬戶”,從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五】楊某接到一個自稱某市公安局警察的電話,稱楊某名下一個銀行賬戶涉嫌非法洗錢,讓其到公安局處理。楊某稱去不了,對方讓其添加企鵝好友併發來一個顯示楊某照片的文件,裡面有涉嫌洗錢要被判刑等內容,楊某心生恐懼。隨後,對方以涉及警務秘密為由要求楊某到無人的房間配合調查,並稱楊某要想解除嫌疑就需把卡里的所有錢款轉到“安全賬戶”,待案件查清後將返還錢款,楊某遂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轉賬5萬元。後因對方要求刪除所有聊天記錄,楊某才發現被騙。

  虛假徵信類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銀行、銀保監會工作人員或網絡貸款平臺工作人員與受害人建立聯繫,謊稱受害人之前開通過校園貸、助學貸等賬號未及時註銷,需要註銷相關賬號;或謊稱受害人信用卡、某唄等信用支付類工具存在不良記錄,需要消除相關記錄,否則會嚴重影響個人徵信。隨後,詐騙分子以消除不良徵信記錄、驗證流水等為由,誘導受害人在網絡貸款平臺或互聯網金融App進行貸款,並將錢款轉到其指定賬戶,從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六】王某接到一名自稱處理高息貸款的工作人員電話,對方說王某有貸款逾期造成的不良記錄,將影響個人徵信。經過一番交流,王某相信了對方的身份,並按指引先後3次向所謂的“認證對接賬戶”的3個不同賬號轉賬,共計25萬元,其中23萬元為王某從3個金融平臺借貸的款項。“你還用過哪些銀行卡和貸款App?”當對方一再問及該問題時,王某方才醒悟過來,意識到上當受騙。

  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

  詐騙分子在某信群、朋友圈、網購平臺或其他網站發佈“低價打折”“海外代購”“0元購物”等廣告,或提供“論文代寫”“私家偵探”“跟蹤定位”等特殊服務的廣告,以吸引受害人關注。與受害人取得聯繫後,詐騙分子誘導其通過某信、企鵝或其他社交軟件添加好友進行商議,以私下交易可節約“手續費”或更方便等為由,要求私下轉賬。待受害人付款後,詐騙分子便以繳納“關稅”“定金”“交易稅”“手續費”等為由,誘騙受害人繼續轉賬匯款,事後將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七】李某在網上看到出售某名貴白酒的廣告,遂按照對方留下的聯繫方式添加為某信好友諮詢詳情。對方自稱為廠家直銷,可提供內部價,但需私下交易。商定好價格後,李某向其賬戶轉賬11000元。數日後,李某向對方諮詢物流配送信息時發現被拉黑,才發覺被騙。李某為找到騙子,在網上搜索私家偵探後,添加了一名自稱私家偵探的人為好友。對方稱可以通過手機定位為李某找人,但需先支付1萬元勞務費,李某向對方提供的賬號轉賬1萬元後發現再次被拉黑,先後兩次上當受騙。